穀嶺鎮,是一個靠近大漢北方邊陲的小城。其實以其麵貌來看,倒不如稱之為一個大村莊更為合適,至少在鎮子建立起城牆前,是如此。雖說是在大漢邊陲,但因為匈奴人原本進入中原劫掠時,並不走這邊的路線,所以鎮子一直還算安逸。直到後來大漢在漢匈邊境的匈奴重災區,建立起了綿延的堡壘群落,徹底阻擋住了匈奴南下的主路線,匈奴人不得不將劫掠的目標,放到了這些“偏遠”的邊境角落上。穀嶺鎮因此遭遇到了兩次小規模的洗劫。
鎮中的官令,將此事上報到了州府之中。州府對此很快就作出了反應,立即派遣一小支新近從長安來此報到的官軍前往護衛,同時令他們想辦法盡量阻擋匈奴人的步伐。
漢匈邊境線實在太長,不可能在短期內,在整條邊境上都建立上高牆堡壘。因此在數年之內,穀嶺鎮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抵擋匈奴一步步加強的劫掠。
本來聽說有官軍前來,鎮上的人都很高興,哪裏到頭一見,官軍不過百多人,隻有一個連而已。這麼點人頂什麼事啊?百姓們起初都很失望。要是那匈奴人騎兵橫掃過去,百多人不是連牙縫都不夠人家塞的?
但是這些官軍在鎮上駐紮後,卻挨家挨戶的上門,幫百姓幹活,同時還借此跟百姓們攀談,了解本地情況。漸漸的,百姓們對這支官軍有了不少的好感。而後,官軍們開始發動起百姓,對他們做了許多思想工作,希望他們能夠在他們的指揮下,對匈奴人進行自發的抵抗。
百姓們也了解到,目前國家兵力不足,根本無法對整個邊境進行布防,隻能在邊境大城駐紮大批軍隊對抗匈奴人,而小地方,便隻能組織民團,自主抵抗匈奴人的“侵略”。
經過官軍宣傳,百姓們意識到隻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便在官軍的組織下,開始了訓練。因為鎮上引種了新式作物,不用擔心年終收成,所以百姓們能抽出時間進行民團訓練。
這一套脫胎自後世抗日戰爭時期的民間武裝組織、訓練模式,很快就讓這個鎮上的百姓們有了一定的戰鬥能力。而且朝廷還特別允許他們使用軍隊製式兵器,隻是必須由駐紮的官軍監管。
在訓練中,這一支經過軍校培訓的官軍們也發現,鎮上百姓經常會在家中挖上一個深深的地窖,既可以用來儲存糧食,也可以在冬季時避寒,還可以在遭受匈奴人襲擊時臨時躲避。官軍們研究了一段時間,還實地進行了一番挖掘論證,發覺這裏的地質,很適合挖掘大規模的地下掩體。受此啟發,他們又號召鎮中居民,開始挖掘大規模的地下掩體,並說明了這種掩體的功用。鎮民們本類就挖有許多地窖,互相間挖掘連通起來,便構成了一個密密麻麻的地道工事。
史上第一次地道戰,即將在大漢朝誕生。
匈奴人果然如期而至。當大隊騎兵衝進鎮上時,卻發現鎮上一個人都沒有。他們到處搜索,可是不僅是人,連糧食和其他日用品也沒找到多少,這個鎮子仿佛已經荒廢了一段時日。不過匈奴人並不甘心,好歹還是搜出了一些錢糧。隻是他們花費的時間太多,此刻已到傍晚。因為鎮子偏僻,在原本南下的邊境上被打怕了的匈奴人這次前來又是小心翼翼,路上似乎沒有被大漢人的邊境偵查發現,他們決定在這個鎮子上過夜。
於是這成了他們的最後一夜。
三更過後,正是人睡的最死的時候。鎮民們,分別從隱藏在灶台下、院角處等的地道出口處鑽了出來。白日裏,匈奴人自以為來的突然,其實在老遠就被附近山崗上執勤的民團人員發現了。接到通知的鎮民都躲藏到了地道裏麵。平日裏,他們都把大部分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物資存放到地道裏麵,隻留下了一點點,用來誘使匈奴人上當。若是匈奴人當場離去就算了。不過按照習慣,匈奴人經常會在劫掠過的村鎮上駐紮一晚,畢竟住在房子裏總比野外露營強。這樣,就給了鎮子上那些已經訓練有素的民團良好的機會。
實際上,留下給匈奴人做誘餌的糧食裏麵,都已經下了點藥。那是一種土法製的麻藥,效力沒多少,但能讓人入睡後很難清醒過來。這樣晚上的行動便不容易出差錯。畢竟民團雖然訓練了不少時日,但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沒殺過人,萬一出了些漏洞,驚醒了一部分的匈奴人,勢必要引起麻煩。
對付熟睡的匈奴人,民團的人一般都以弓弩射殺。而那一個連的官軍,則是手持利刃,對那些匈奴人一刀一個。他們當中雖然大部分也沒殺過人,但軍隊裏的訓練保證了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令他們在殺人時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