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經濟就是力量(1 / 2)

此時已是我即位的第八年。

周原村,原本不過是關中地區的一個不起眼之村落,位於一處新建的官家農場附近。然而最近這個村落卻熱鬧非常。不為別的,村中之人全部展開了新的牲畜養殖業務和大棚蔬菜技術。原本前些年,村子附近的官家農場開幕不久,便有一隊朝廷官員,到此推廣作坊式養雞技術,隻是村中之人大都沒有理會。那時正逢新式作物連續豐收,大家熱情如火,都忙著田間耕作,對此並不在意。隻有一戶光棍,名叫簡麻子,因家中田地最少,對耕田也不熱心,隻求田間收成能夠溫飽。聽說那作坊養雞後,便向來宣傳的官員求教。那官員給他提供了種雞,還留下了一個技術員指導了他數日,幫他養起了第一坊的雞。

簡麻子不喜種田,對這養殖之事卻是非常上心。那雞隻是關在籠子裏,每日隻是喂食,令其下蛋。起初他的雞不過十數隻,但每年所得蛋數頗豐,又不愁銷路,隻要送到官家農場那邊,是有多少收多少,據說都賣到北方前線,作為軍資了。其實如今看來,那皇家農場倒更像是個技術指導中心和官方農產品收購點。簡麻子靠賣蛋賺了些錢,又投入到了養雞作坊裏,規模很快翻了幾番,如今居然變成了村中數一數二的富戶。大家都很眼紅,奈何養雞業務已被簡麻子給壟斷。後來又有官員前來宣傳如養豬、養鴨、大棚蔬菜等技術。這回的機會可不能放過,村中之人大都熱情上陣了。

如今全麵推廣新式作物和新式耕作技術後,糧食收獲已經大大超過需求,每家每戶都有大把的餘糧不知該如何處理,不僅是村民家中的糧倉滿溢,連村中官府組織修建的公共糧倉也早已堆滿。如今進行牲畜養殖後,大量的餘糧便可用於飼養牲畜。而大棚蔬菜也令許多村民放下一般糧食作物,改種這種收入頗高的經濟蔬菜。每到冬季,這些大棚蔬菜便能源源不斷的賣到各處城鎮,價錢極好,一個冬天下來便能讓一戶人家過上很長時間的舒服日子。隻是用作大棚的玻璃還稍顯昂貴,隻能靠官府出資讚助修建,而那讚助畢竟有限,所以靠此富起來的還隻是少數。不過後來很多村民先靠養殖牲畜賺到了錢,再在冬季投入到大棚裏麵,如此一來,在冬季不輟農活的同時,他們也賺到了更多的錢幣。

這樣的事情在關中地區的很多村子裏都在發生。因為關中地區是新式農業最先普及之處,故可以搶先轉變農業經濟模式。而其他地區則要稍慢一籌,他們那裏新式農業才處於發展階段,糧食雖已是開始大量豐收,但並未富餘到可以推廣牲畜養殖和經濟作物種植的地步。但無論如何,百姓餓肚子的現象,已經從大漢的大部分地區消失了。

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刺激了消費的增長。官府及時增發了大量錢幣,一來避免通貨緊縮,二來也將原本還在市場上流通的假幣、私幣給擠壓出去。農村地區,貨幣交易依然寥寥,畢竟商品流通不便。但城市地區,貨幣使用量已大大增加。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的大發展,也促進了原始工業的萌芽。紡織業有幸最早跨入民營工業的行列。在北方新興的棉花種植區內,每天都會有無數車的收獲棉花被拉到城鎮裏麵,送進一家家的紡織工廠,被加工成各種成品紡織品。無數的流民因此變成了最早的產業工人。

畢竟衣、食、住、行,衣服是誰都離不開的,而棉紡織技術的大發展,令衣物製品的生產效率極大提高,大量生產出來的優質棉紡織品又能夠很快的被市場消化,這個產業不優先發展起來,那倒是奇怪了。

工業的發展,刺激了城市經濟消費的增長,令城市能夠產生更多的對高價值農產品的需求,也反過來帶動了新型農業的發展。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裏麵,跟“住”有關的建築行業,也在迅速萌芽之中。居然出現了專門的“建築公司”——“公司”這個名稱也是我率先提出來的。自從某個中央科學院的“科研工匠”無意中發明了跟現代凝石技術類似的、常溫下製取類水泥材料的技術後,製造高樓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而從煤矸石製取磚頭的技術也在我的提示下被攻關出來以後,大量廉價的磚頭和水泥,令長安房屋的平均高度快速增長起來。雖說民房的高度不能高過皇宮城牆,但是我首先在皇宮裏建起了一棟示範性的八層樓房,又以磚石水泥大大加高了皇宮城牆,從此後長安、洛陽城內內三層以上高度的建築便是越來越多了。建築公司也大行其道,活躍在一處處房屋建造工地之上。

“要致富、先修路”,這絕對是至理名言。經濟想要發展,沒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是難以達成的。目前從長安到洛陽的“一級國道”已經修築完畢。這條道路采用石板加水泥作表麵,非常平整,寬達二十五米,可容六輛馬車並行還綽綽有餘。以後路上鋪上瀝青,便是一條高檔現代化公路了。當然實際上日常的交通達不到六輛馬車並行的繁忙地步。道路兩側有很多補給點,有點像是後世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隨著道路的興建,大大的帶動了沿途各地經濟的發展,令長安到洛陽的路上“一線皆繁華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