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奔赴吳郡(1 / 2)

景帝和晁錯兩人演的雙簧,明眼人一看便知。在遭到以魏其侯竇嬰為首的大臣在朝議的強烈反對下,景帝的削藩令沒發出去就夭折了。不過在景帝看來,第一次朝議此事本來就是先試一試眾大臣的反應。在加上,景帝自己也覺得朝廷還沒準備好攤派的準備,需要再積累一番,所以在第一次朝議上就沒有過份的堅持。

削藩,這可是大事,還得慢慢來!

不過,削藩的風已經吹出去了。吳王劉濞,這個被高帝看出有反骨的藩王,在吳太子被當今皇帝失手打死之後就再也沒有上過京的藩王,自從知道這個消息後,開始進行準備。當過吳國相的袁盎說吳王為反久已。也許自其成為吳王的那一天就開始為將來要來得某一天進行準備。

朝廷上,竇嬰因景帝立嗣之事被竇太後遷怒,免其官職,逐出朝堂。晁錯前次為了竇嬰的反對,停消議案,此次見竇嬰免職,暗地歡喜,當然,完全是因為國家大事,民族大業出發。因此複提出願議,勸景帝速削諸王,以免節外生枝。適逢楚王劉戊入朝,晁錯便羅織罪名說楚王在薄太後喪葬期間,沒有守製,仍然縱淫,一律當斬。

結果,景帝還是有些不忍從嚴,下旨削去楚國的東海郡,並逐楚王回國。楚王那個憋屈呀!

漢廷削了楚國,見其不敢作為,畢竟楚國可是有兵士十數萬的大國,景帝也就自認為削藩的時機成熟了。

下旨:

趙王遂摘取不當

削趙國 常山郡

膠西王私下賣爵

削膠西國 六個縣

兩王乖乖就範,不過心中怨恨,隻是一時不敢擅動。

吳王劉濞由自己在長安中的知客回報得知楚,趙,膠西三國並致削地,知道自己也是無法避免。雖然自己準備了幾十年,可是漢廷畢竟擁有大義的名分,民心所向,所以還得拉點盟友。

楚,趙,膠西三國應該沒有問題,幹脆多拉點。淮地三王,齊藩全拉上。梁王,雖然兩國也符合晁錯削藩的要件,不過梁王劉武是劉啟的弟弟,排除。劉濞圈定了範圍,就找來自己的親信中大夫應高外出各國進行串聯。

應高不斷派回信使向吳王回報自己的成果。齊藩除齊王劉將閭外全部答應參加吳王的秘密集會,淮地三王則派出代表淮南國王太子,廬江王太子和衡山王太子參加。

“阿政”,父王一手拉著我一邊語重心長地教導我,“這次劉濞秘密召集各王,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挑唆謀反的,到時候你要隨機應變,千萬不要隨便許諾,遇事和林兒,旭兒多商量。實在不行,就往父王身上推。”

“知道了,父王”,我回應道,一個完全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少年去參加關乎天下安危的謀反大會,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知道了,父王”嘴上這麼應著,心裏可是不斷的在打鼓。

一路上,父王還派出知客向我隨時回報朝中和各地的動靜。知客,這批人還真是要多些我祖父淮王劉長,當年我祖父謀反,在各地征召亡命之徒,以探聽天下虛實,後雖事泄功虧,但是還好文帝念及兄弟之情,打擊範圍沒有拉的太大,隻是削去我祖父的爵位,流放致死,後文帝又心懷愧疚,複我淮南國,分封我父及兩位王叔同時為王,所以當年的知客也就沒有受到打擊因而得以保留下來。父王雖不喜政事,但是時值多事之秋,為自身安全,一方平安,在原來知客的基礎上由加以擴充,隱於各地,已被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