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怎樣讓自己一鳴驚人?(2 / 3)

但這王權畏敵如虎,到了前線,一聽敵人打過來了,立即就望風而逃,一直逃到了長江邊的采石磯。宋朝就把這王權撤了職,另派一個叫李顯忠的將軍去接替。這李顯忠關鍵時刻一點也不顯忠,一路磨磨蹭蹭,就是不肯上前線。

在采石磯防守的,是王權手下的一萬八千殘兵敗將,群龍無首,驚惶失措,眼看就要潰敗了。

這時候,虞允文上場了。不過,他不是來打仗的,他是帶了一批銀兩、酒肉、棉衣來犒勞部隊。虞允文到了采石磯,看見士兵三五成群,東遊西蕩,連盔甲也不穿,刀槍也不拿,而金軍卻在對岸準備渡江。跟虞允文一起來的隨從們,都勸他放下慰問物資,回頭馬上就走,反正朝廷隻是派你來慰問,沒叫你來打仗。你隻是個給領導寫講話材料的文官,何必把一條命送在這裏?

虞允文卻覺得,這時候自己應該堅決地站到前排來。一方麵是作為一個負責人的擔當,另一方麵,也覺得是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向朝廷報告,願意留下來統領部隊進行抵抗。朝廷本來見采石磯的軍隊群龍無首,眼看長江的最後一道防線即將崩潰,正急得團團轉。現在虞允文主動挑起了這副重擔,當然是大喜過望,就讓虞允文就地統帥軍隊,組織抵抗。就這樣,虞允文一個級別不高的文官,一下子就成了統領前線的大將軍。

或許連虞允文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這樣一個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官員,卻有著軍事指揮的天分。他在采石磯前線激勵士兵氣,調兵遣將,與金軍在長江上打了兩場硬仗,把不可一世的金兵殺得落花流水,敗回北岸。完顏亮也為部下所殺,宋朝因此而轉危為安。

采石之戰,以少敗多,成為中國戰爭史上與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相提並論的經典戰役,而虞允文也憑這一戰,確立了他軍事家的地位。

采石之戰後,虞允文的軍事、政治才能為人所公認,在朝廷內外獲得了極高聲譽,此後一路出將入相,最後做到了宰相。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官員,一般到五六十歲就退休了。虞允文52歲時才從一個級別不高的中書舍人起步,短短五六年就做到了宰相,說起來,全是在采石磯前線的那一次挺身而出。要是那個時候他不敢站出來,恐怕這一生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官罷了。

莎士比亞有句很樸實的話,叫作“人生如舞台”。人生是一個表現的舞台,那麼,人就是跳舞的人。舞跳得不好,讓你站到舞台中央,隻會出洋相。但明明很有跳舞的才能,沒有上舞台的機會,那這一身的本事也還是白白浪費。

不要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樣正確的廢話,你把金子埋在泥裏試試,它還能發光嗎?發了光又有誰看得見?誰知道它是塊金子?所以在職場上,我們要時刻讓自己站在前排,主動一點,發現機會就立即抓住,這樣說不定就成了那個一鳴驚人的虞允文。

當然,怎樣站到前排,也是有學問的,什麼時候站出來,以怎樣的姿勢站出來,也要考慮成熟。明明根本沒準備,腦袋一熱,胸脯一拍,那很可能就成了“站著出來,躺著出去”,鬧了個大笑話。怎麼個站法,我不妨說上三點供你參考。

第一是平常時候看得出來,就是要讓領導的視野裏有你這個人。論語中有句話,叫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怕沒有人了解自己,而要努力讓別人來了解自己。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領導用人,隻用自己熟悉的人和看得見的人。這話也許是有幾分實情。但從領導的角度來說,他能放心地用一個自己從不了解的人嗎?空有一身才華卻難以得到重用,原因往往就在沒有主動展現自己,領導發現不了這塊埋沒的金子。試問:領導都不知道你,如何重用你?說這話的人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領導看不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