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能不能跟領導做哥們?(1 / 3)

要讓兩個好朋友翻臉,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是什麼?借錢。那最痛心疾首的呢?就是做上下級。別說你們的友誼比山高、比海深,做回上下級試試?這就像是進入了雷區,一不小心,就踩響了一顆,立即炸得屍骨無存。

認識一對哥們,是真正的發小,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學,在高中時還效仿電影《古惑仔》,搞個了小結拜,大李是老大,小張是小五。

大李有力氣、講義氣,小五人聰明,會說話,兩人關係最鐵。但大李讀書不行,高中畢業就打工,小張則上了個好大學。十幾年後,小張回到家鄉,做了一家公司的老總,見大李混得不如意,就讓他到辦公室裏做個閑職,也是兄弟的情分。

但這不是這段兄弟情的結局,而是另一個開始。

大李並不懂業務,不會外語,甚至打字也不利索,在公司裏沒有很明確的職責,無非是有事時跑跑腿打打雜,沒事時喝喝茶看看報,也很舒服。但這樣是不是太沒有存在感了?豈不會被同事們看低了?大李就開始串門聊天了。於是沒幾天,大家都知道大李與小張是光屁股的朋友,也知道了當年兩人在一起的許多趣事,當然也還有許多的“糗事”。

同一部門的同事有了小差錯,大李大包大攬,這個,你放一百個心,我跟小張打個招呼,包你沒事。或者,這事,我跟小張吱一聲,關照一下你們,那也是應該的啊。小張在公司裏,走到哪裏,所有人都是恭恭敬敬的一聲“張總”,大李卻時不時會大大咧咧地叫一聲“小五”,有時還會拍一下肩膀之類,弄得小張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一臉的尷尬。

半年下來,大家都知道大李是公司的特殊人物,而看小張的眼神呢,也似乎有點怪怪的了。

終於有一次,小張到國外出差了,暫時負責的副總,抓住了大李的一個小錯,不依不饒,上綱上線,逼著他在全員大會上做檢討。大李打電話給小張,卻怎麼也打不通。這時候,大李再遲鈍,也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憤而辭職。之後碰到同學,大李就大罵小張是如何的不地道。幾十年的友誼小船,就這麼說翻就翻了。

要說兩人有什麼錯吧,似乎都沒大錯。小張要不這麼做,他那個公司的老總怎麼當下去?但大李也沒錯啊,對老朋友隨便點難道不可以嗎?朋友之間連調侃幾句也不行,那叫什麼朋友?這話當然也對,但職場有職場的規則,大李的做法,確實不大聰明。

為什麼說大李不聰明,因為他不明白今日的“張總”已不是當年的“小五”,他根本就沒有考慮小張身為公司老總的立場和感受。

劉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由草根平民而成為皇帝的人。他當年從一個亭長起事,先是起兵反秦,然後又與“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最後創立漢朝,登上了皇位,成了漢高祖。

劉邦是個大老粗,他手下的大將,大都是當年從沛縣起兵就一直跟著他的那幫小兄弟。他們當年做的是種田、殺豬的行當,甚至有的是流氓無賴,現在成了開國功臣,做了大官,還脫不了當年的脾氣。舉行宴會時,許多人喝得醉醺醺的,爭著吹牛誇耀自己的功勞;興致來了,就拿起劍來比畫幾下,順手砍砍堂上的柱子,斬斬身邊的桌椅,互相間吵罵也是常有的事。他們對劉邦也多少有點隨意,當年誰不知道誰啊?哥們之間裝什麼?劉邦這個皇帝做得很“沒感覺”,但也沒有好辦法,這些功臣大將都是跟他打天下的兄弟,他可不能像小張對大李那樣把他們給“開”了,也拉不下臉來處罰他們。

這時候,有一個叫叔孫通的儒生主動來找劉邦,說他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組織一批人來製訂一套朝廷禮儀,這事就好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