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為劉邦製訂朝儀,其指導思想就是八個字:“尊敬皇帝、約束臣子。”具體的做法,也是八個字:“簡潔易學、儀式感強。”他心裏很清楚,劉邦搞這一套的目的,就是把皇帝的權威樹立起來,把他與老兄弟們的距離拉開。於是,叔孫通雜采夏商周的禮儀與秦朝禮儀,製訂了一套相對簡單實用的漢朝儀法。叔孫通帶著弟子演習了一個多月,然後請劉邦去觀摩。劉邦看著叔孫通他們演習了一遍禮儀,放心地說:“這個我能做到。”於是下令實施這套朝儀製度。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元旦,在新修好的長樂宮裏,各地的諸侯和朝廷裏的大臣們,按照叔孫通製定的禮儀製度,正式向皇帝朝賀。
天亮之前,謁者領著諸侯大臣們按照一定的次序進入殿門,院子裏排列著保衛宮廷的騎兵、步兵,陳列著各種兵器,插著各種旗幟。到了上朝時間,大臣們按官銜大小,各就各位。從諸侯王以下,大臣們麵朝皇帝,俯伏、起立、行禮、就座,所有的人都誠惶誠恐,肅然起敬。群臣行禮過後,又按禮法擺出酒宴。大臣們一個個按著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給劉邦祝酒。禦史在旁監督,連喝酒、敬酒都有特定的規矩。
整個朝會從始至終,沒有一個人敢喧嘩失禮,往日亂哄哄的朝堂變得尊卑有序、井井有條。劉邦心裏大為受用,不覺脫口而出:“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我今天總算找到做皇帝的大好感覺了。而叔孫通也因製訂朝儀有功而被提升為太常,賜金五百斤。
當然,做皇帝與做老板,是不可相提並論的,但一個人地位變化了,他必定會要求得到這個地位該有的尊重,這是一樣的。正如叔孫通對劉邦說的一句名言“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禮,就是按照人情世故來製定的規矩。這禮,並不全是玩虛的一套,它既是人性的需要,其實也是工作的需要。而作為下屬來說,麵對地位有了重大變化的“故人”,也得學會“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這既是做人的分寸,也是職業的素養。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大有名的將軍,就做得很圓滿。
這位名將,就是郭子儀。
唐朝中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叛軍橫衝直撞,打進了京城長安,唐明皇帶著楊貴妃狼狽逃到四川,楊貴妃死在了馬嵬坡,白居易的《長恨歌》講的就是這個故事。後來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接位,連京城也回不去,隻好可憐巴巴地在偏僻的靈武做了皇帝。眼看著大唐的江山就要這麼完蛋了,郭子儀站出來了,他帶著唐軍,浴血奮戰,終於平定了安史之亂。
後來肅宗的兒子代王即位,吐蕃多次入侵,唐軍節節敗退,最後還是靠郭子儀出馬,打退了吐蕃,消除了邊患。郭子儀因此被稱為“再造大唐”之功臣,意思是說,大唐的江山是靠他重新立起來的。郭子儀被封為大元帥、汾陽王,唐代宗還把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小兒子郭暖。所以,論資曆,郭子儀比唐代宗起碼大上一輩,論功勞,江山是靠他保下來的,論關係呢,兩人還是兒女親家。郭子儀若是對唐代宗隨便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郭子儀有七個兒子八個女婿,全做了大官。有個典故叫“滿床笏”,說的就是他家的事。笏是朝廷大官上朝言事時手裏捧的朝笏,回家了就往床上一放。這郭家的床上,就全堆滿了朝笏。這天郭子儀八十壽辰,兒子女婿們不論官職大小、路途遠近,全都整整齊齊地來拜壽。但升平公主卻不願意來。為啥?因為她是皇帝的女兒,金枝玉葉,覺得向一個臣下拜壽,失了身份。
但這麼一來,公主是有麵子了,郭暖卻在一家人麵前大大地丟了麵子——你這做男人的,連個老婆都勸不動啊?郭暖大為惱怒,回家就責罵公主。公主從小到大,除了皇帝皇後,誰敢罵她?當下兩人大吵起來。郭暖口不擇言,說:“皇帝的女兒了不起啊?我老爸還嫌這皇帝沒做頭呢。”說著還動手打了公主一下。這下,公主就爆發了,立即回到皇宮,向皇帝老爸皇後老媽哭訴。皇帝皇後倒也開通,說,不去拜壽,這原本就是你做媳婦的不對,打了也就打了。再說了,這皇位他郭子儀真要坐,也早就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