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如何消除領導的誤會?(1 / 2)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得罪人的事,往往是在無意中做下的。有時候無意識說的某句話,做的某件事,一不小心就把人給得罪了,人家在心裏默默地記下了,你卻還自我感覺良好。倘若對方是個領導呢,那就更麻煩了,很有可能就影響到你的職場晉升了!

我有個遠房親戚的孩子,用現在的話來說,鳳凰男出身,既聰明又謹慎,也積極要求進步。大學畢業後,七拐八彎地跟一位公司領導套上了近乎,進了這個公司。小山溝裏出來的年輕人,能到這樣有頭有臉的公司工作,那真是祖墳上冒青煙了。這張總就很自然地把他當作了自己人,他呢,自然是感恩戴德,鞍前馬後地跑得頂歡。過了一年,領導崗位調整,另一位李總成了他的頂頭上司。恰好呢,這兩個領導是麵和心不和的那種。這小夥子自然不知,對李總也是鞍前馬後,細心周到。年輕人要進步嘛,可以理解。

以上是背景。這裏劃上一道華麗的分割線。

一日下班,突然下起了小雨。小夥子走出門口,見李總正冒著雨往外走呢。機會啊,小夥子立即碎步上前,唰的一下,給李總打起了雨傘,彎著腰,賠著笑,把他送上了車,然後高高興興地走了。

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麼的巧,此時張總其實就在不遠處,也冒著雨呢。也難怪這小夥子,立功心切,根本就沒有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但張總卻不這麼認為:嗯,這小子攀上高枝了,眼裏沒有我了,明明我在邊上,硬是裝作看不見,白眼狼啊,忘恩負義哪。

小夥子在莫名其妙吃了幾次苦頭後,才慢慢打聽出,是張總對他心裏有氣。這當然是個誤會,但你怎麼去跟張總解釋呢?說了他會相信嗎?李總要是聽到了,又會做何感想呢?難啊。這樣的事,相信許多人都碰到過,對方可能是領導、可能是同事,可能是朋友,心裏那個鬱悶,那也別說了。

世上什麼法最讓人受不了?是領導的“看法”。

領導對你有看法了,你就得要想辦法了。

這小夥子的事呢,後來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怎麼解決,這裏暫且不提,我們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來說個古人的故事。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他把目標瞄準了強大的楚國。秦始皇先問老將王翦:“你如果去滅楚國,得帶多少軍隊?”王翦想了想,說:“六十萬。”秦王呆了一下,這麼多啊。就問:“不能再少了嗎?”王翦說:“不能少,必須得六十萬。”

《千字文》中有句話“起翦頗牧,用軍最精”,說的是戰國時最為著名的四大將領: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王翦出身於平民,在軍中從無名小卒做起,一步步做到大將,這在當時是較為少見的。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王翦打仗,以“穩”字著稱。他作戰之前一定要作詳細的謀劃,決不打無把握的仗。他的戰略戰術,也是以步步為營、以靜製動、後發製人為特點。

王翦打了幾十仗,滅了三四個敵國,但讓人拍案驚奇的精彩戰役基本上沒有,總是謀定而後動,紮紮實實地推進,每一仗都勝得讓人心服口服。這種有謀略、求穩妥的風格,其實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性格作風。

作為秦國地位最高、功勞最大、資格最老的將軍,王翦一口咬定滅楚必定要出動六十萬大軍。秦王嘴上不說,心裏不免犯嘀咕。全國軍隊總共不過百萬,他王翦帶了一大半去,天下豈不是就他手裏兵最多。這六十萬大軍帶到楚地,鞭長莫及,尾大不掉,我秦王說話還算不算數?這王翦,莫不是仗著會打仗,想要過把皇帝癮?秦王這就對王翦有了看法了。所以說,老資格碰上年輕領導,一定要記得擺正位置。擺資格,也得要看看地方。

秦王不再理會王翦,轉而問其他將領,你們看呢?一個叫李信的年輕將軍站出來了:“我去,隻要二十萬軍隊,就能把楚國給滅了。”秦王大喜,好,看你的了。心下想,等李信滅了楚國,看你王翦的老臉往哪擱?

王翦一看秦王誤會自己了,也不多說,就申請退休回老家。秦王順水推舟,批準了。

李信年輕氣盛,與另一名將蒙恬一起,率領二十萬秦軍,接連打了好幾個勝仗。沒想到這是楚軍故意示弱,名將項燕(就是楚霸王項羽的爺爺)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尾隨秦軍。趁著李信鬆懈,楚軍發動突襲,攻破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狼狽奔回秦國。這是秦國前所未有的大敗仗。秦王沒辦法,隻得親自趕到王翦的老家頻陽,再請王翦出馬。

打仗——薑是老的辣啊。王翦先是推辭,秦王一再固請。最後王翦答應複出,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非六十萬軍隊不行。秦王左掂量右掂量,一咬牙一跺腳,好,六十萬就六十萬。

王翦領著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秦王心裏呢,七上八下的,老王老王,背後一槍,得防一手啊。這時,王翦的使者來求見,不為別的,專求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