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132~192),東漢末期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最初為司徒橋玄屬下的一個小官,出補平河長。東漢靈帝時,召任郎中,校書於東漢國家圖書館——東觀,升遷為議郎。後因彈劫宦官,遭誣陷,流放朔方。遇赦後, 不敢歸裏,亡命江湖十餘載。獻帝時,董卓專權,強令邕人都為侍禦史,拜左中郎將。遷都 長安後,封高陽鄉候。董卓遭誅後,他亦被捕,死於獄中。漢獻帝時曾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
蔡邕少時師事太傅胡廣,博學多識。通經史,喜好數術、 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繪畫,擅長辭章,精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有“體法百變,窮靈盡炒,獨步古今”之譽(唐張懷瓘《書斷》)南朝梁武帝亦稱其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古今書人優劣評》)。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經本六經文字。蔡邕認為這些經籍中,由於俗儒芽鑿附會,文字誤謬甚多,為了不貽誤後學,而奏請正定這些經文。詔允後,邕親自書丹於碑,命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碑凡46塊,這些碑稱《鴻都石經》,亦稱《熹平石經》。
太學舊址在今洛陽市,碑立太學門前。據說石經立後,每天觀看及摹寫人坐的車有1000多輛。
相傳蔡邕又曾於鴻都門,見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受到啟發,歸而創“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