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粽子很有名,但嘉興粽子一定要有肥肉才好吃。十多年前,有一次在北京一個賣嘉興粽子的地方,一位顧客看到裏麵包著的肥肉,立即惡心地皺起眉頭,鄙夷地說:這怎麼吃啊?!也是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去蘇州拍片,當地千年名鎮木瀆鎮有一個老字號,叫做“石家飯店”,有一道著名的菜,叫做“醬方”,也就是一種獨特的紅燒肉做法。在一起吃飯的有一位中央台記者,我勸他吃點“醬方”,極美味,是我吃過的最好的紅燒肉,一些海外華人還借助真空包裝買回家。但這位記者冷冷地說:我不吃肥肉。我當時沒說什麼,心裏想:吃肥肉什麼時候變成一種受歧視的行為了?
我認為,不吃肥肉、隻吃瘦肉的習慣來自西方社會,近幾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不吃肥肉的習慣才進入中國社會。對高膽固醇的害怕和減肥運動的興起,讓吃肥肉在西方變成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近幾十年來,這種觀念在中國流行起來,以至於肥肉或肥肉較多的豬肉沒有市場,市場上賣得最好的就是瘦肉。這才是養豬戶、肉類企業“唯利是圖”的根本原因,說到底,這是來自西方社會害怕肥肉的觀念造成的。這種觀念不改變,崇尚瘦肉導致的唯利是圖難以禁絕。
事實上,肥胖、健康等,與是否吃肥肉並沒有必然的關係。有記錄顯示,很多長壽老人有規律地吃肥肉。毛澤東曾經說過,吃紅燒肉養腦子。美國人對肥肉如此退避三舍,依然是肥胖者眾多的國家。然而,崇尚瘦肉、不吃肥肉這一錯誤觀念在美國依然強勁,並向全世界蔓延。時尚領域也到處是骨瘦如柴之美,人們簡單地把吃肥肉與肥胖等同起來。“環肥”已被鄙視,“燕瘦”大大流行,這一觀念深入到飲食領域,才是造成瘦肉型豬、瘦肉精暢銷、豬肉生產者“唯利是圖”的根本原因。
所以,瘦肉精之害,其實是觀念之害。我們錯誤地接受西方的荒唐觀念,盲目相信西方的很多做法,包括當年從美國引進瘦肉精,也是這種觀念的產物。現在有人把當年從美國引進瘦肉精的科學家拎出來,但瘦肉精的引進,屬於國家科委“八五攻關”項目。這位科學家稱,他當時指出副作用。現在某些人指責這位科學家隱瞞了副作用,這種扯皮當然已經沒有意義。關鍵在於,當時我們心存向西方學習的天真,把美國的一切都當成是好的。中國在1997年禁止使用瘦肉精,也是國際上統一禁止的緣故。幸好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徹底跟著美國對第二代瘦肉精解禁。但來自西方的錯誤觀念已經種下,受害是必然的。
瘦肉精問題很像轉基因技術,美國也用轉基因技術,歐洲基本拒絕。而中國國內跟著美國,大搞轉基因。等到哪天轉基因技術的危害也昭然天下,我們將再次飽嚐觀念之害的苦果。
誰在危害我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近年來中國社會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必須麵臨的大問題。在探討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時,一般流行的庸俗觀點認為,那都是因為中國人素質太差,或者中國政府監管不力。從三聚氰胺問題出現後,我就不認可這一觀點。不說大道理,隻說點簡單的曆史。有點歲數的人想一想,三十年前,中國有這麼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嗎?一百年、五百年,乃至一千年前,中國人有沒有像今天這樣為食品安全問題而成天提心吊膽?顯然沒有。那麼,是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比今天的中國人素質更高嗎?我倒情願接受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是:食品安全的罪魁禍首,就是工業社會,以及商品經濟的泛濫,金錢至上的西方價值觀。
我小時候就愛吃油炸食品,也可能是因為那時候條件不如現在,能吃油炸食品的機會不多,所以,媽媽難得做一次油炸食品,色香味俱佳,實在是誘人,令人難忘。其實,很多人都挺愛吃油炸食品,油炸食品也是中國傳統美食中的一類。除了色香味和食物口感外,油炸食品還是生活富裕的象征。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街頭有一段時間流行炸龍蝦片,走在街上經常聞到飄來的香味,確實誘人。過去,沒有人說油炸食品有什麼不好。然而,近年來,油炸食品卻日益成為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大約五年前,陳寶國在一個方便麵的廣告中公開向全中國民眾說:我不吃油炸食品。最近,油炸食品甚至被冠以“垃圾食品之首”的稱號,這是什麼原因?難道由此上溯千百年,中國人一直愛吃油炸的垃圾食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