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現代化讓我們不快樂(2)(1 / 3)

與之相比,街頭小販們生產製作的不健康食品,從根本上說,與大公司沒什麼兩樣,但是街頭小販沒有利益集團的權勢,隻好認倒黴。打擊食品安全犯罪,加強監管之類的重拳,繞過了大資本家,隻能打到小商小販身上。所謂監管,也要看是誰在監管,是誰設定的監管標準。讓麥當勞、肯德基去設定監管油炸食品的標準,結果會怎樣,可想而知。與之類似,食品安全的另一個嚴峻問題是轉基因食品。當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物的市場被幾家大公司壟斷的時候,當監管機構與幾家大公司沆瀣一氣的時候,怎麼可能保證真正的監管?所以,當今社會的食品安全問題,最終的根源在於工業化、規模化、商業化,在於壟斷,在於瘋狂地追逐利潤。中國古人反對割據,因為割據會帶來一係列不良後果,但那是政治和軍事的概念。西方市場經濟在工業化的輔助下形成一批巨型企業的壟斷,實際上就是商業割據,也會帶來一係列的危害。

我不想有人因此而誤解說要反對工業化、商業化,我要反對的是壟斷化,反對一切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反對以大公司、跨國公司為主的利益集團操控社會的政治形態,哪怕它打著民主的旗號,也要反對這種假民主。如果要說公平和健康,那麼,中國古代廣泛而徹底的小商品市場經濟,極其充分的市場競爭,除了財富高度集中這一點外,比西方模式好得多。

商品社會的熟人與陌生人

我喜歡同熟人打交道,因為這能讓人輕鬆地應付很多事情。比方說理發,家門口有好幾個理發店,第一次給我理發的師傅不錯,我的習慣是,以後都找他,絕不見異思遷。哪怕又開了其他理發店,也有各種吸引人的優惠,我也懶得去作新的嚐試。小區附近有不少小飯店,我如果覺得哪家不錯,一般都會與老板交個朋友,以後就經常光顧他那裏。附近還有一個小型的花卉批發市場,有不少攤位,其實大家賣的東西都差不多,但我隻認一家,來來往往,便與老板混熟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覺得這種方式有它的好處。

我與這些熟人打交道、買東西,從來不砍價,但是,他們肯定都會給我最便宜的價格,而且還會保質保量,絕不會以次充好。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母親做的飯菜,你會懷疑嗎?當然不會,因為,你對母親有天然的信任。與熟人打交道,或者把不熟的人變成熟人,其實就是要建立這種信任,而且,這是互相的。我希望有良好的商品、服務,店主們希望有長期的回頭客,以誠相待,省去很多猜疑、判斷。如果遇到某次服務不太好,我一般也不會找回去,要人家退貨,而是下次再去的時候,同他說一聲,他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比方說有一次我買了一盆綠植,店主說,沒問題,很好養活。結果,過了一陣就不行了。以後,這個店主就經常到我家,幫我照顧綠植。

與熟人打交道,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其實就是一種自我監管,一般不需要工商、物價等部門來管,顧客和賣家自己就能在商品和服務質量方麵,實現自我約束和監督。與我打交道的店主,例如賣煙的、賣茶的,有時還會告訴我說:最近進貨價比較貴,貨也不太好,你如果不急,就先別買了,或者先少買點。這一句話就能讓人感到舒服,信任不是錢能買來的。我不同他們計較,他們也不把錢放在第一位。這樣一種人與人的關係,會讓人覺得輕鬆,不用老是互相提防。

當然,熟人圈子畢竟比較小,要把生意做大,光靠熟人不行。有一次去菜市場,一個與我也挺熟的賣豬肉的攤主對我說:今天我賣的是注水肉,您別買了,我幫你到其他攤位拿點好的。從此以後,我再也沒去過他的攤位。賣注水肉是個道德和信譽問題,我不能因為他照顧我,就認可他的做法。事實上,現代商業行為中,很多對陌生人的生意,都有這種情況,熟人之間的自我約束,在陌生人那裏消失了,變成能騙則騙,反正不認識。如果沒有固定地點,隻是一次性的買賣,這種情況則會更嚴重,連大企業也是如此。質量檢驗隻是冷冰冰的數據,不再像熟人那樣,麵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且,生產者還往往不使用自己的產品,雙方之間的隔膜更嚴重。

為什麼熟人、陌生人之間會有這種差別?因為現代社會太強調個人主義,追求自己的利益第一,所有的法規和製度都不是出於“將心比心”,而是沒有生氣的規定。違反了規定,直接的效果卻有可能是賺到的錢更多。整個生產過程中,對象隻是“物”和不明所以的製度。生產者與他人的關係已經很遠,或者徹底沒有關係。流水線把生產者都變成了機械動物,怎麼還可能想到別人?一旦出了問題被抓住,隻當是自己運氣不好,而淡化了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感覺。要把生意做大,這不是壞事。但是,在把生意做大的同時,還提倡個人主義、金錢至上,這個世界就會很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