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人新出現的焦慮,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企業,其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私人企業。其實隻要看一看世界就會發現,如今很多中國人的焦慮,與發達國家百姓的焦慮很像。某種程度上說,隨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世界各地人們的焦慮漸漸變得“一體化”了。其中一個典型的焦慮就是工作崗位、工作收入,就是個人與企業的關係。
前不久,德國發生了一件事情:一個超市的收銀員因幾元錢的賬目差錯,被老板開除,結果引起德國全社會的大討論,足以見得這種事情在經濟發達的德國也是令人矚目的。幾年前,世界500強之一的沃爾瑪在美國被告上法庭,原因是,沃爾瑪超市限製員工上廁所的次數和時間。最終,美國法院判決,員工有自由上廁所的權利。這樣的“權利”居然要法院判決才能擁有,某種程度上說明,大型企業侵犯人們正當權利的現象已經不容忽視。因此,美國有識之士指出,沃爾瑪不允許成立工會,是造成企業侵犯員工利益的重要原因。然而,沃爾瑪以及一大批在中國的外資、合資企業,有幾個允許成立工會?美國有些人在求職簡曆上甚至標明:我反對工會。這是政治主張嗎?不是,這是向強勢企業的討好和獻媚,目的是在獲得工作崗位的時候,比其他人更容易被企業錄用。如今,在中國的一些外資、合資企業,試圖組織工會的員工,被開除、穿小鞋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當國內媒體報道指出,深圳的某企業對員工實施搜身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與沃爾瑪限製員工上廁所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企業的利益!
麵對強勢企業,如何保證員工的利益?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應該借助政府的法律、工會的團結。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有沒有意識到,一個來自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理論思潮說:政府不應該管企業!這個思潮是一整套的理論,包括小政府、私有化,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等等。這些理論並非一無是處,但是,如果出現一麵倒的狀況,尤其是被某些利益團體操縱,導致隻對利益團體有利的輿論趨勢和政策傾向,社會後果就會很嚴重。當今中國社會,受到此種來自美國的政府和企業關係的理論影響,重企業不重員工的現象正越來越多。而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則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說成是中國的製度、中國的傳統,而絲毫不提它的美國榜樣。
麵對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老百姓遭遇的損失和困境,相比法國來說可能要嚴重些,至少也差不多。但是,我們卻奇怪地發現,法國已經爆發幾次大規模的罷工和遊行,而在美國,居然一次都沒有出現過①。為什麼?因為美國近幾十年來形成了一整套有利於企業的理論和製度,比方說,美國參加工會的人數,隻占員工總數的15%左右,而法國等歐洲國家超過50%。這不是覺悟高低問題,而是政策導向問題。我們同樣看到,不注重工會的現象在當今中國也很普遍。中國政府前幾年頒布了一個旨在保護員工利益的《勞動合同法》,遭到一些有影響的專家的批判。批判的理由無非是:重視了員工利益,會加重企業負擔,不利於企業的市場競爭。如果我們對世界多一點了解,同樣會發現,這種觀點在美國已經暢行多年。
如今的社會,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企業。我們已不再用柔軟的舊布頭做嬰兒尿布,而用企業生產的一次性尿布;母乳喂養也被故意冷落,奶瓶奶嘴奶粉都是企業生產的;除了在農村,我們吃的每一口飯,喝的每一口水,都是企業生產的;我們上學、看病,都是不可能避免的事情,但是,一種理論反複強調說,應該像美國一樣,把這些事情都交給企業;直到死亡,殯儀館、墓地、骨灰盒,等等,都以企業賺錢的方式把守在我們無奈的必經之路上,連一個死人都不放過……
我們承認企業很重要,但是,麵對與人們生活關係日益緊密的企業行為,有一種喧囂塵上的理論卻說,政府不該管企業,因為企業行為就是自然合理的市場競爭行為。這裏當然有一個政府監管問題,但是,在企業利益至上的觀念下,多少政府的監管,已經成為對企業的庇護,成為企業打擊競爭對手的工具!我們看到,一些龐大的企業已經占據市場的巨大份額,事實上已經承擔了社會管理功能,但是,一些理論卻說,企業隻應該對利潤負責。當我們意識到這些企業都是私營企業的時候,那麼,對利潤負責是對誰負責?企業一方麵通過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賺取利潤,另一方麵又不願盡更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這正是中國社會目前日益清晰的局麵。這個局麵的出現,原因就在於,一些專家大力宣揚來自美國的一種神話——企業神話。而很多官員和百姓也像美國一樣,被企業操縱的媒體洗腦後,接受了這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