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媒體讓我們不快樂(2)(3 / 3)

另外一個是國內的真實事例。前幾年,國內一家媒體作了一個很長的係列紀實報道。內容是說一對年輕夫婦,丈夫患了白血病,需要10萬元治療費,妻子想方設法籌集這筆錢,媒體也參與了這個活動。粗粗一聽,好像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公益行為。但是,這個係列節目的拍攝者和播出者,為了達到高收視率的目的,嚴重違反了一個普通人的基本道德和最起碼的公共道德。

其中一個情節是,妻子為了籌錢,不得不去應聘月薪兩萬元的色情服務工作。我不知道這個情節是不是編導故意安排的,整個過程都被偷拍記錄下來,的確很吸引人。當然,編導的邏輯是,這名傻乎乎的妻子並不知道月薪兩萬元的高收入,實質上是色情服務。等她終於知道了,她也拒絕了這份工作。我想問的是,如果她知道了是色情服務,最終她也接受了,記者還會繼續拍嗎?而且,以記者的社會閱曆,從一開始就不可能不知道,所謂月薪兩萬元的“公關服務”其實就是色情服務。難道記者不該提醒她,免得她落入火坑嗎?

在這個紀錄片的過程中,最令人心碎的是夫妻倆吵架。妻子作了種種努力,包括做保險推銷,應聘電視劇演員,應聘色情服務,企圖偷偷賣腎,等等,無數次碰壁,依然籌不到給丈夫治病的10萬元。於是,這名妻子決定與丈夫離婚,讓媒體為她發布征婚啟事。她提出的征婚條件是:未來丈夫拿出10萬元,為她的“前夫”治病。這是一個庸俗的、變相的“賣身”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夫妻之間的爭吵、糾葛、矛盾、掙紮、痛苦,撕心裂肺的痛哭和無奈,的確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然而,如此表現他人的痛苦,編導真的就能在旁邊無動於衷嗎?

事實上,編導和播出節目的電視台的確一直無動於衷。我從側麵了解到,這個紀實性的係列節目播出後,這個電視頻道在當地的收視率飆升,廣告收入大增。而且,在中國,此類節目播出後,一般都會收到很多熱心人的捐款。但是,到達這對夫妻手中的捐款很少,我懷疑這是為了延長節目的播出時間(好幾個月),故意截留了社會的捐款。我之所以這樣懷疑是因為其中有一個情節,在丈夫因沒錢保守治療,不得不要求出院的時候,一位海外華僑捐助了一筆錢,使得他能在醫院繼續住下去。在這樣一個非省會城市,連不是歸國居住的海外華僑都能知道這樣一個報道(怎麼知道的也大可懷疑),並特意到中國給這對夫妻捐錢,那麼,我相信,本地群眾的捐款一定也不少。為什麼這些錢都沒到達這對可憐夫妻的手中?也許是因為,當他們拿到錢時,節目就結束了。而電視台需要將這個高收視率的節目周期盡可能地延長,以便賺取更多的廣告,所以,即使收到捐款,也暫時不給他們。那是拿別人的痛苦在賺錢。

不僅如此,我相信,電視台在這個係列節目上賺取的廣告費,絕對不止10萬元,電視台為何不拿出這筆錢為他治病?也許,電視台員工的良心也想在適當的時候,拿出這筆錢,為他治病,順便顯示一下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大團圓的美好結局。但是,電視台必須要考慮最終解決問題的時間:盡量拖到最後,拖到不得不解決的臨界點。這樣既能得到良好的聲譽和社會效果,又能得到最大的經濟利益。然而,這是在金錢前麵用他人的生命賭博。在這個係列片的最後,丈夫因為沒錢治療,急性發作而死亡。電視台利用別人的生命賺取大筆廣告費,難道不是罪惡?

我看到這個節目是在人死之後。有人介紹說,這個紀實節目很不錯。我便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看到最後的結局,我不得不說我很憤怒。這種手法在業內被某些人稱為“新聞的故事化”,甚至有人稱為“紀錄片的電視劇化”。但我看到了媒體假裝客觀性的職業操守,這種客觀性完全可以用“既做婊子,又立牌坊”來形容;同時,我還看到,新聞介入普通人的生活,輕易就改變了事件的本來麵目。以前的客觀性更多的是指旁觀狀態。但是,國內外的新聞媒體,現在的客觀性已經將新聞本身變成事件的一部分。新聞已經左右了事件的發展過程和結局,而新聞左右事件發展的動力就來自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