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吹牛(2 / 2)

孫承宗點點頭,“陛下此詞頗為貼切。”

“朕也知這官員俸祿低微,大夥兒手中有權,難免會起其他心思。”朱由校道,“可總有底線不是。不瞞孫師傅說,朕也是派人打探過孫師傅的底細的,不是禍害百姓之人,不然朕也不會跟孫師傅說這些。”

“陛下寬宏大量,可陛下越是如此,臣越是羞愧難當。”

“不說此事。”朱由校道,“土地兼並事大,我大明已傳國二百五十餘年,再不整治,隻怕命數不久矣。”

“我大明自有天佑……”

朱由校打斷道:“不說這個。”

孫承宗也看出來了,這新帝很反感這一套。“陛下可任命大臣,手持天子劍,到各地整頓此事。”

他本以為朱由校是憂心國庫空虛之事,方起了整治各地兼並土地的事。於是提議朱由校派人下去丈量土地,增收賦稅。這事雖不好幹,但有前例在,隻要皇帝使些手段,再有一兩個酷吏打頭陣,也能整頓下來。

“隆慶、萬曆年間都曾清量土地,不過幾十年,又恢複原狀。此法治標不治本罷了。”

孫承宗聞言,若有所思點點頭。“臣愚昧,實在是想不出更高明的法子。”

“孫師傅覺得張太嶽等人的一條鞭法如何?”

萬曆掌權後雖廢除了張居正的一部分改革,但還是沿用了一條鞭法。不知這萬曆和朱常洛父子都挺記仇,一掌權便想著廢除前頭的政令,也不知患的什麼毛病。

“自然是比那時繁榮的。”

“可是這稅賦卻是越收越少了。”朱由校道,“今日談到這些事,朕突然冒個想法,便與孫師傅說說,隻是你我君臣之間的尋常話,孫師傅也別往心裏去。朕想著,既然官員既然可以免賦稅,那百姓自然會依附,是不可避免的事,也無法定罪,不如幹脆明文規定秀才舉人進士免賦稅田畝數量,逾越者治重罪。而無功名之人,不再按丁口收賦稅,一律按田畝數量收賦稅。商賈之輩一律不允許購置田地,隻能租用。”

朱由校當然也有所考慮,有功名之人大多在朝為官,若是一下將他們的利益、優越感徹底剝奪,則這項變革的阻力將大大增大,隻能等後麵機會成熟再徹底廢除。而按田畝收稅,貧民百姓壓力變小,人口必然增加,隻有限製商賈買地,才有更多的田地滿足百姓耕種。隱患肯定是有的,但也能解決大明王朝的燃眉之急,至於未來之事,誰又能說得清。唯一的辦法便是工業發展起來,百姓不再依賴土地為生,這還太遙遠。

孫承宗也陷入沉思,半晌後道:“陛下此法甚妙,隻是若要推行,隻怕步步艱難呐”

這話已經是客氣了,若真要這麼幹,那便是舉世皆敵。

“是啊。”朱由校望著池塘,出神道,“朕隻恨生不逢張太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