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氏發跡(2 / 3)

當時在遼東,在中後所,說起吳襄,也許就一有錢的馬販子,就一土豪,沒別的。

吳襄決定去找點別的,他有沒有捐款去蓋希望小學,有沒有去從事慈善事業?這個咱不知道,史書也沒記載,您要想知道,去穿越吧。

沒有機會,尋找機會;有了機會,抓住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不成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沒有去尋找機會,機會來了卻又不能抓住機會,但是機會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是否能抓住,而機會不是什麼人都能抓住的。因為要抓住機會,你得有抓住機會的本事。

吳襄,吳土豪找到了機會,他也有抓住機會的本事。

這個本事,就是他的另一把刷子,即馬上功夫。

據史書記載,吳土豪的馬上功夫十分了得,能在馬上一箭中的,箭法超級變態。

有這本事,他找到了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生人,字汝契,號引城,遼寧鐵嶺人,明末名將,遼東總兵,鎮守遼東三十年,曾在遼東邊疆戰役中十次大捷。

有這本事,作為遼東的一號人物,李成梁毫不猶豫的收下了吳襄。

參軍後,憑借這個本事,吳襄便從此踏上了仕宦之途,吳家也很快一躍成為了遼東除祖家外第二號巨大名門望族。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因遭彈劾,死了。死的時候九十歲,高壽,是因為遭彈劾鬱悶而死,還是別的?無關緊要,都九十了,離棺材也沒多遠的距離了。

但他一死,遼東就不安定了,亂了。

最先不淡定的是**哈赤,這年十一月,**哈赤(1559年生人)正式組建了八旗軍,人數約六萬,正是這僅僅六萬的八旗軍,從外開始對明朝一頓狂揍猛敲,最後徹底敲垮了明朝。

遼東老大死了,**哈赤同誌咋有這麼大反應呢?

事情得從萬曆二年(1574年)說起,當時**哈赤的外曾祖父王杲背叛明朝,率部進犯遼陽、沈陽,李成梁擊敗王杲,並進剿王杲的巢穴古勒寨,斬殺女真人一千多,俘虜無數,繳獲馬匹、牛羊無數,在俘虜隊伍裏有兩位名人,一個叫**哈赤,一個叫舒爾哈齊(**哈赤的弟弟)。

對於**哈赤兄弟倆,李成梁收下了,充當李府的仆役。說得好聽點,就是個打雜的,說得不好聽,就是個奴才。

**哈赤忍了。

明萬曆八年(1580年),為報仇,王杲卷土重來,再次與李成梁開戰,結果再次被擊敗。王杲也當了俘虜,被殘酷的押到北京施以磔刑,也就是車裂。王杲一家,連老婆帶孩子,二十七口,全當了奴隸。但是王杲的兒子阿太逃到了古勒寨。

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以“阿太未除,終為禍本”再次出兵古勒寨,阿太被其部下斬殺。在這場戰役中,覺昌安、塔克世也被殺。覺昌安,**哈赤的爺爺,塔克世,**哈赤的爹。

他二位一被幹掉,李成梁麻煩了,明朝麻煩了。而且是大麻煩,所以後來很多學者一致認為明朝滅亡始於李成梁,其實李大人戴的這頂黑帽子都拜清朝所賜,他被故意抹黑了。

之所以麻煩,是因為**哈赤非常不爽。

**哈赤之所以不爽,是因為他爺爺、他爹死得太冤枉。

原來李成梁攻打古勒寨前,覺昌安、塔克世已經投靠了李成梁。

後來很不爽的**哈赤經常質問明朝官員:“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為辭?”

明朝官員連忙陪不是,說一場誤會,很不好意思啊(“非有意也,誤耳!”)。

幹掉了人家老爹,卻說是一場誤會,很不爽的**哈赤要個說法,李成梁也自知理虧,於是將塔克世原來的地盤、馬匹、人口、裝備都送給了**哈赤,還讓**哈赤承襲了他爹都督的職位。

表麵上看,這個誤會就這麼過去了。

但李成梁忘記了,這些送給**哈赤的東西,原本就是人家的。

所以**哈赤心裏依然不爽,不爽的**哈赤開始勵精圖治。

李成梁死後第二年,即1616年,**哈赤建國後金。

兩年後,即1618年的四月十三日,**哈赤在遼寧沈陽誓師,並對外宣稱所謂的“七大恨”對明開戰。明政府派兵部侍郎楊鎬經略遼東,任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為遼東總兵,祖大壽的爹祖承訓為遼東副總兵。

這個時候的吳襄,是選擇繼續投靠李家,還是祖家呢?

一年後,著名的“薩爾滸戰役”給了他答案。

1619年的二月,楊鎬以明軍八萬八千人、朝鮮軍一萬人、女真葉赫部一萬人,預備兵三萬,合計兵力十四萬,以絕對兵力優勢分四路出擊**哈赤,四路總兵分別是山海關總兵杜鬆、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遼陽總兵劉綎。四位總兵裏最猛的是劉綎,外號“劉大刀”,但結果卻讓明政府大跌眼鏡,**哈赤隻一句話“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便在薩爾滸大敗明軍。杜鬆全軍覆沒,馬林敗退開原,劉綎在阿布達裏崗陣亡,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柏溜得快,撿回一條命,逃命的時候部隊自相踐踏,自己踩死自己人不少。回來後,楊鎬進了監獄,李如柏在家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