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決定投靠祖家。
但要讓祖家瞧的上,那得拿出點真東西出來,錢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也就是說,得讓祖家看到自己的實力。
怎麼表現自己的實力呢?
提刀去跟**哈赤幹一戰?吳襄沒那麼傻,人家劉綎多猛,結果就猛死了。
所以吳襄決定去考試。
天啟二年(1621年)吳先生參加了大明政府的武考,結果考中武舉進士。這一年,吳三桂還是個十歲的小屁孩。
中了武舉,雖然隻是個低級軍官,但總比沒有強。
有了這低級的資本,吳襄開始頻繁結交祖大壽,一來二往的,祖大壽就和吳襄成了好哥們。後來吳襄出任祖大壽手下參將,接著又被提拔為都指揮使,留鎮寧遠。見吳襄這哥們不錯,祖大壽又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吳襄。
成了祖家的女婿,吳襄不想發都不行,官員自然就亨通了。
至崇禎四年(1631年),吳襄已經是錦州總兵,也就是錦州的最高司令官。一年後,到了1633年,吳襄以軍功授都督同知,蔭一子錦衣百戶世職。
此後,祖吳兩家一直獨霸遼西,不僅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部隊,還執掌明政府的精銳部隊數萬,祖吳兩家的親戚、部屬、學生遍及遼西大小城鎮,且都身居要職,不僅連明政府的高官,甚至就是皇帝也不敢輕易觸動吳家或祖家,即使他們犯了大錯,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采取寬容的態度,不得不說算了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外麵套件龍袍,裏麵還穿著打了補丁的崇禎皇帝找吳襄聊天,那個時候皇帝的日子已經是度日如年,而老吳家的日子卻過得相當滋潤。
崇禎找吳襄聊天,目的就是套套吳襄的口風,想知道吳家到底有多少財產、多少私人武裝。那時候明政府軍費相當吃緊,經常是幾個月都發不了工資。當官的,你不發工資,那他大不了回家種地去。可當兵的不容易打發,你老打白條,那絕對不行,搞不好崇禎吃不了兜著走,兵變起來沒法收拾。雖然崇禎一年省吃儉用,幹死幹活的微薄收入都投在了軍費上,但依然解決不了問題。
找吳襄來,就是希望老吳能給點讚助。
吳襄穿一件粗布褐衣去了。
崇禎很客氣。
客氣客氣過後,崇禎直奔主題。
吳襄回答說,你看俺穿的是粗布衣服,平時吃的也是粗茶淡飯,日子也不比陛下你好過。
這麼一說,崇禎沒話了。
按他那意思,作為朝廷大員,都這待遇了,皇帝陛下怎麼也得給點。
但實際上呢?
實際上此時的吳家已經是中後所最大的地主,史書記載吳家有十處莊園,每一處莊田占地一百多畝,十處就是一千多畝。中後所就那麼個小地方,西至偏北,都是山地,中部是丘陵,隻有東南至海是平原,就這地勢有多少耕地?
而且吳家還有三千私兵,這是吳襄,也是後來吳三桂的最大的政治資本。
這三千兵,戰鬥力極強,裝備就不用說了(馬,本來就是吳襄的專業),他們號稱“吳家兵”,就算大明政府最牛的部隊(一部分也在老吳手裏)關寧鐵騎,他們也基本不放眼裏。
為什麼這麼牛?
後來吳襄說了這個秘密,歸結起來,就兩字“厚賞”。
上到將領,下到小兵,三千人,人人都有良田,多的百畝,少的幾十畝,即使朝廷不發一兩紋銀,這些吳家兵照樣日子過得優哉遊哉,很滋潤。
當兵的都如此富有了,那吳家就更不用說了。
有一次,朝鮮李氏國王的世子李涅隨清軍入關,途徑錦州,特意去參觀祖大壽的舊居,請注意,還隻是舊居。
參觀完畢,李涅歎了口氣,就說了一句話:“我國雖至尊之局,不能如是其華者。”
連一個國王的宮殿都沒有中國一個軍官舊宅豪華,祖、吳兩家的富有程度可想而知。
吳襄,從一個流民,一個普通的商人,在沒有任何關係的情況下,居然能混到集官僚、軍閥兼大地主於一身的遼西豪族,他有他的本事、機遇和眼光,這絕非偶然。
吳三桂出生那年,吳家還並不顯赫。
但吳家發跡的過程,卻牢牢地刻在了吳三桂心裏。
來看看吳三桂的檔案吧。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