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來自河南的文化自信(1 / 3)

摘要:“Z世代”指的是1995年至2010年間出生的人,即人們常說的“95後”、“00後”,目前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不可忽視的人群,作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人,他們對於媒介的需求更多元、更深廣,同時,他們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擁有著更強的興趣和自信。隨著Z世代逐漸占據媒介環境,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的文化節目為了贏得廣大觀眾,特別是Z世代的關注,積極轉型,以更“年輕”的形態出現在大眾麵前。這其中,河南衛視策劃製作的“中國節日”係列節目尤為“出圈”,在年輕的Z世代中廣受好評。本文試以該係列節目為例,探討傳統文化節目如何適應年輕群體,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發展。

關鍵詞:Z世代;傳統文化;文化節目

一、走在世界前端的Z世代

“Z世代”即是指1995年至2010年間出生的人,QuestMobile2020年公布的數據顯示,Z世代人群規模已達3.25億,占全網28.1%比例,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民中不可忽視的新力量。作為伴隨著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而成長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的特點更突出,喜好也更多元,對媒介的內容和形式都有著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1]

(一)Z世代的文化特點

隨著Z世代逐漸成為社會舞台的核心,為了了解這代年輕人,無數的研究機構從生活、娛樂、經濟等各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就像由QusetMobile發布的《Z世代洞察報告》、巴克萊做出的《Z世代消費者觀察報告》、普華永道發布的《千禧一代與Z世代對比觀察報告》以及藝恩數據發布的《Z世代文娛內容消費研究》等等,從這些研究報告的數據中,我們或許可以拚出屬於Z世代的一些文化特點。

網絡成為生活主流:作為伴網而生的一代,對互聯網產生依賴,對於網絡信息的檢索、接受能力大大提升,但同時對於信息的注意力時間極短,追求熱點、新奇。生活形態多樣豐富:熱愛玩樂也樂於學習,自我意識強烈也喜歡分享,生活工作以個人興趣優先。消費價值觀開放:生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他們,作為“421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對消費的意願更加強烈,更願意為自己的興趣買單。社交形態獨特:Z世代有著自己獨特的社交模式,“圈層”文化深入人心,他們更願意在與自己有著相同興趣的“圈子”中發展社交,但同樣對新式的線上社交模式報以極大熱情,樂於在互聯網中表達自己,更渴望被傾聽被認可。[2]

此外,他們身上還帶著更多的文化標簽,如宅經濟、愛國潮、泛社交、偶像經濟等等,這些標簽特點都使得Z世代區別與以往的年輕群體,在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對媒介的不同需求和表達也日益凸顯。

(二)Z世代的媒介接觸心理

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而主動接觸媒介,在接觸媒介的真實環境過程以及對媒介的感知基礎上,受眾開始接觸媒介來使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對於Z世代來說,不斷的通過大眾傳媒獲得滿足,使他們產生了對媒介的極大依賴性,對於媒介使用的深度不斷拓寬,廣度不斷延長。根據Quest Mobile數據研究顯示,Z世代的移動互聯網月人均使用時長達到174.9小時,而月人均使用的APP數量超過30個。

除了對媒介深度廣度的依賴外,Z世代觸網的需求還在於追求群體的認同,追求互動與表達。Z世代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因此產生“圈層”的文化。在這些以興趣作為紐帶的社交圈中,既可以滿足Z世代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話語權,也可以在適當的社交距離中滿足社交需求,在追求自我興趣發展的同時還能得到“同類人”的群體認同。[3]

對於Z世代的這些需求心理,越來越多的節目形式進行了迎合和轉變:充分利用融媒體,節目采取多個平台播放傳播;增強節目的垂直化分類,深挖不同興趣、不同圈層的年輕人愛好;積極利用媒體平台進行互動,彈幕、評論以及互動創作等等全麵發力,傳統的節目形式不斷改變,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擁抱時代發展的文化節目

麵對時代的發展和Z世代崛起,作為傳播中國傳統的文化節目也在積極轉身,擁抱發展和變化。文化節目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節目形式,在年輕一代的心中樹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增強年輕一代的愛國熱情,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近年來,一批文化類節目以強大的文化底蘊、電視化的傳媒表達積極的展示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央視出品的《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精品力作,除此之外,各地方電視台也積極創新,如北京衛視的《最美中軸線》、廣東衛視的《國樂大典》、湖北衛視《奇妙的漢字》等,也都推動著傳統文化類節目不斷發展,積極迎合時代發展,吸引著年輕的Z世代的目光。而其中,河南衛視從今年起推出的“中國節日”係列節目,在一眾文化類節目中脫穎而出,頻頻“出圈”。從年初春晚上的《唐宮夜宴》舞蹈,到後續推出的《元宵奇妙夜》、《清明時節奇妙遊》、《端午奇妙遊》和《七夕奇妙遊》等一係列“節日奇妙”係列,這些富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節目令觀眾撫掌驚呼,而其在Z世代年輕人中的廣泛傳播和熱切討論也讓業界看到了文化類節目新的生命力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