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來自河南的文化自信(2 / 3)

(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聲

文化類節目最核心的內涵自然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文化類節目要想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深耕發掘。雖然文化節目作為大眾傳媒中的常青樹,但從互聯網發展以來,“娛樂至上”的理念深入電視節目製作者們的心中,普遍認為文化類節目“過於老套”、“內容迂腐”,不會受到熱愛潮流的年輕人喜愛。河南衛視“中國節日”係列的出圈,證明了從業者們千萬不能低估了Z世代。數據可以說明一切:以Z世代聚集的B站統計為例,《唐宮夜宴》完成版晚會播放量高達755.9萬,而後續推出的節日奇妙遊播放量均在百萬以上,其中《端午奇妙遊》更是達到331.5萬播放。由此不難看出,Z世代不是不愛看文化節目,而是不愛看迂腐老套的“說教式”文化節目,而“中國節日”係列,就是靠其生動的“文化+綜藝”的模式,將以往“說教”式的沉悶形式徹底改變,加入“網劇+網綜”的策劃形式,故事先行,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為傳統文化故事發聲。[4]

從《唐宮夜宴》中,來自樂舞俑的靈感創作出了14名體態豐腴,婀娜多姿的樂舞伎小姐姐參加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的晚宴故事,以令人眼前一亮的方式展示了塵封的古俑;《端午奇妙遊》中的歌舞節目《洛神水賦》,源自曹植的《洛神賦》,節目綜合利用了網綜、水下舞、漫畫和皮影等方式,從唐小妹的視角出發,通過四條平行且交錯的故事線貫穿始終,承接了《唐宮夜宴》故事。而其中令人過目難忘的當屬其中的“水下舞”,節目組用這種新式的水下攝影方式,完美再現了掌水的洛神“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形象,將抽象的傳統文化符號用現代化的方式完美呈現,給予追求“顏值”的Z世代以東方美學的震撼。

《七夕奇妙遊》中,又巧妙的進行古今融合,通過來自2035年的宇航員“唐小天”穿越回到唐朝,遇到醫學能人唐小竹、百戲坊的唐小可,甚至月老、白居易等人,讓觀眾跟隨著她的腳步,走進大唐的七夕,讓Z世代們通過這種生動可觀的方式了解到七夕的故事與傳統。同樣的還有對於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普及,不再用以往沉悶的,自上而下的傳教方式,這種網綜故事結合的模式,更符合充滿網感的Z世代們接受,而其單個節目的設定也短小精悍,時長數分鍾,符合Z世代們對信息的快速化、碎片化的獲取需求。

以往的文化類節目,涉及曆史人文哲學等諸多內容,專業性強,生澀難懂,傳播方式也僵化刻板,而“中國節日”係列,將專業的、晦澀的內容簡單化、生動化,通過影視、綜藝、音樂等方式外化表現,讓觀眾們尤其是Z世代更能沉浸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產生接觸了解的意願與興趣,培養起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

(二)新技術應用的創新審美

如今,中國的電視節目已經進入了科技技術的廣泛應用階段,無論是從舞美設計、舞台技術、拍攝手段等方麵都進行了新技術的融合,AR、5G、3D、VR等應用製造出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加強了觀眾的沉浸感與代入感,為古老的東方美學增加了科技的新魅力,牢牢吸引著Z世代的目光。[5]

“中國節日”係列中處處可見新技術的賦能。從《唐宮夜宴》的虛擬場景與現實舞台完美結合,到《洛神水賦》的高清水下拍攝,再到《龍門金剛》中三維場景龍門石窟與AR技術的完美轉場以及結尾處對奉先寺的電腦著色還原,都進一步豐富了節目的內涵和外延,讓沉默的曆史傳統文化重新鮮活生動起來,豐富了文化類節目的意象空間,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視聽震撼。對於Z世代來說,當這些他們司空見慣的技術手段應用在傳統文化領域中時,拉近了他們與過去曆史的距離,讓他們更切實的觸摸到曆史,感受到文化的傳承,使久遠的古典浪漫主義元素直達當代潮流青年的內心,將當代審美與古典美學巧妙融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