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比起天下大勢交州士燮,實在算不上什麼。因為交州之內讀書識字之人太少沒什麼人才(三國誌中士燮是交州獨一無二有點名氣的人)。隻要能引進中原人才,同時在交州之亂中頂住士燮的攻擊得到威望,威懾眾將。董卓之亂結束前擊敗士燮統一交州,自能在亂世之中占一席之地。身為後世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對天下大勢的把握,可以順應時勢移動。如果局限依小範圍之內,等於是拋棄了最大的優勢,反而會比不上這時代的智者。這是我放棄在中原和當代智者糾纏,回交州以圖謀天下的原因。
“令,張氏管事以上者,夥同關毅,黃忠,廖化,於禁,張任,張郃,馬騰,關羽,周倉,等人,到前廳等候宣讀聖旨。”回過神來,張宣開始下令。
“諾!”親兵立出,傳達命令。
“報!”過了半刻親兵由從新來報。“全部人等都已到齊”
“起來吧,陪我一同出去。”張宣揮揮手讓親兵起身,自己卻帶頭離開。
片刻,張宣到達前廳,看到前廳之中站著二十人左右,前麵是郡丞,長史二人,之後是徐聞、高涼、臨允、珠崖四縣縣令和功曹史。最後麵是張氏管事,和張宣在中原招募的人員。
看見張宣出來,郡丞張海低著頭帶領著眾人。上前一步,跪下叩拜:“下官張海,拜見主公!”
語氣甚恭。
張宣聽了這話,心中竟然想起,張海本是張氏族人字子農。因識字,比張凝命為合浦郡郡丞總領全郡內政。
“快快起來,張某不在之時,我父多得諸君協助,今後還請諸君輔佐依我”張宣拱手作揖,沉聲說著
張海微微一怔,指著周圍眾人,恭敬說著:“這裏眾人多是出自張氏一族,官位多是先主任免,自當為主公令從。”
“先行起來在說”張宣語氣懇切,表情誠摯說著
漢朝郡國製度中,郡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交州人才稀少,合浦郡又人口短缺,漢朝識字之人多出於大族。合浦郡隻有張氏一戶大族。眼前眾人九成出自張氏族人或張氏管事,多為族親宗親,可為忠心耿耿。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古代不孝之人就是喜好冒犯上級長輩之人,喜歡造反的人。所以古代皇朝專心致力於推廣仁孝這些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諸葛亮看到魏延不孝順父母,於是斷定他會造反。)治國治軍治民多為族親宗親本是常理(比如曹操,孫堅等人),鹵莽不用就是橫暴無道,就是違背民情民心,必會招致宗族大亂而失人心。(如孫權,曹丕)
張宣若有所思,在這合浦郡內官史兵員全出自張氏宗族,所以宗族就是天命和氣運,失之郡守比布衣還不喻。因此在郡內得張氏宗族者,布衣都可比郡守有威嚴,若得官位再得以聚族眾者,那就真的如龍得水了……。
張宣一念於此,麵露笑容,笑著說:“這是張某身為族長的本分,不值誇耀……子農,這位是?”
雖然這名官員張宣本人可能認識,但他現在身為族長,郡守,誰敢猜疑。
張元站起來說著:“主公,臣下是合浦郡長史,見過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