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宣記得地球上有條記錄。
荀悅《漢紀》記文帝時晁錯言,與《漢書"食貨誌》略同,但雲“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即畝收三石,這就是說,灌溉水稻田
的平均畝產是四石。二百八十四萬畝可得一千一百三十六萬石,這還不考慮其中的高產良田。
所以別看士燮隻擁有一郡之地,但實際上這一郡之地收入的糧食足以養活全交州人!
這就是區別,在別縣郡,百姓沒有田地如無根之萍,一遇災年,沒糧可貿時,郡中沒糧開倉鎮災時,百姓立刻成為流民。在交趾郡
人人有田地,郡內又積蓄大量糧食,災年時能開倉鎮災,民心自然依附。所以張宣要吸收流民,重修武備,招攬英雄,鍛煉精兵。先
要有農田,沒有農田,自家郡內的人口都保不住。更加不要說吸收流民了,沒有糧食何以增長流民,何以養兵修武。
想到這裏,張宣才深刻理解到,曆史上為什麼士燮在交州做反做得這樣容易。
記憶中公元184年2月黃巾之亂爆發,士燮得知後,以為亂世到了,士燮立即反(士燮反時為公元184年12月),(根據【賈父歌】
《後漢書》曰:“中平元年(184年12月),交趾屯兵執刺史及合浦太守,自稱柱天將軍。靈帝敕三府精選能吏,有司舉賈琮為交趾刺
史。琮到部,即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百姓為之歌。”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反。)。士燮反後不久,黃巾之
亂平息(公元185年),看到漢皇朝實力強大。士燮立即以屯兵叛亂,出麵平息叛亂。
幾年之後董卓之亂(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這次士燮看見皇帝都死了,又開始叛亂。(根據“資治通鑒”第六十六卷,董卓之亂
時,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士燮於是上表舉其弟士壹領合浦太守,次弟徐聞令士(黃有)領九真太守,士武領南海太
守。)上次士燮叛亂失敗,這次士燮行事謹慎得多。先出兵殺了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南海太守。後上表舉弟士壹領合浦太守,次弟
徐聞令士(黃有)領九真太守,士武領南海太守。實領交州四郡。
正是因為交趾有大量的農田,這樣遇兵災時,別郡的人口才依附,這就是造反的本錢——實在是糧足兵多啊!
交州境內別郡遇災害,也隻能依慣抽取十分之一賦稅,還惹得百姓怨言,大失民心。而士燮隻要依靠著交趾郡,手上有大量糧食
,遇災害開倉鎮災,不斷吸取流民,就有人望,有大勢,有不停造反的本錢!
可惜以前,竟然對這個關鍵不知,以為自己掌握了大量人才,實力上和士燮旗鼓相當!
想不到合浦會沒農田,士燮掌握了這王道之資,可為一發不可收拾——在交州如龍得水。
張宣舒出一口氣,這個關鍵以前沒想到,而是今日看到“漢書·交州地理誌”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本來的張宣的計劃是,開墾荒地,吸收流民,重修武備,招攬英雄,鍛煉精兵,積蓄實力,建造海船,開采銀礦,鐵礦,燒製水
泥,建造棱堡。整個計劃以開墾荒地,吸收流民增加人口,鍛煉精兵為根基。後麵為枝葉,可做可不做。合浦郡土壤肥力不足,開墾不出農田,等於沒有根基。
計劃就要重新做過,合浦郡不是沒有土壤肥沃的土地,隻不過肥沃的土地不在陸地上。在後世南流江位於廣西東南部,發源於北流市大容山南側,向南流經北流、玉州、博白、浦北、合浦5縣(市,區),於合浦縣南注入北部灣,全長287公裏,流域麵積9704平方公裏,其中流經合浦境內約100公裏,是廣西獨流入海的第一大河。南流江終點是合浦縣,南流江下遊分支較多,將三角洲分割成群島狀。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沿島岸築堤造田,除七星島外,其他小島已圍成萬畝良田,俗稱“田框”,是合浦產糧區,有“稻蛋基地”之稱。另一塊土壤肥沃的土地在朱崖洲(古代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要開墾荒島,就要移民,一般小島都要遷移一千餘戶,以充實島嶼。還要修建棱堡,派兵駐守,防止他人派兵掠奪。否則他人豈會眼睜睜的看著你開墾?在數裏外開墾荒島,隻怕士燮也不會坐視不理,萬一士燮出兵,卻是枉費功夫。
移民,派兵駐守要大量糧食,合浦郡不產糧食,隻能用錢買入。修建棱堡同樣要錢,所以張宣隻能先開采銀礦。合浦郡的銀礦有二個,分別是後世的西洞銀金礦,(位於廣東廉江縣)金山金銀礦。(位於廣西博白縣)
張宣從思考中醒來,這時已經是深夜時分,將“漢書·交州地理誌”合起放在長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