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劍指江南 第五節分兵.遇夷(1 / 2)

三軍既整,鍾懷遠開始著手安排東征事宜,按照先前所定策略,暫以揚州為大本營,兵分兩路,令鍾懷山的後十七軍從揚州出發,一路向東,取靖江而南下,曾立昌的後十六軍從揚州出發,經鎮江南下,兩路會合於蘇州,鍾懷遠自率後十五軍暫駐揚州調度,同時在揚州建烈殿各部、充實屬員,以治理地方,並令各軍沿途招賢納才。

鍾懷山、曾立昌接令後立即率軍出發。鍾懷山的後十七軍一路順風順水,高郵城一日即下,斬清兵數百,將知州斬首示眾,泰州、泰興官吏聞風而逃,當地百姓自發組織起來迎接太平軍,輕鬆而定。鍾懷山一路宣傳《天朝田畝製度》,鎮壓土豪劣紳,放糧分田,百姓眾相依附,後十七軍擴至近8000人,前營、後營得建,不到二十天就占據如皋、通州,靖江,與常熟隔水相望。

曾立昌的後十六軍卻遇到了麻煩,阻於常州城下。後十六軍過鎮江後剛開始也高歌猛進,克丹陽、占武進,前營僅七日就到達常州城下。譚紹光揮師攻城,江南提督鄧紹良帶清軍拚死頑抗,城不能下。第二日,從蘇州來的清軍援兵乘譚紹光攻城之際偷襲身後,譚紹光的前營在揚州從軍的新兵較多,抵擋不住旋即兵敗,死傷上千,後退十五裏,直到李尚揚的右營趕到才抵住了清軍的追兵。曾立昌聞訊,收攏各營齊聚常州城下,但此時常州清軍已達萬人,急切間未可立破。

鍾懷遠得報,急令鍾懷山迅速過江,立取常熟、江陰,威懾蘇州,令曾立昌對常州暫且圍困,分兵取無錫、金匱,又令鎮江羅大綱派兵徉作攻打金壇,斷清軍蘇州、江北大營救援之路,使常州成孤城之勢,親率後十五軍南下常州。三日後,鍾懷遠到達常州,不入軍營直達常州城下,揮軍攻城。鄧紹良得報太平軍連日動向,又見鍾懷遠親至,知常州勢不可守,為活得性命悄悄帶了幾個心腹棄城而逃。主將既逃,清軍兵丁全無鬥誌,常州一舉而下。鍾懷遠隨即遷東征大本營南下至常州,調羅大綱守揚州,以佐羅大綱之殿前左五檢點吳如孝守鎮江,各軍固守現有城池,安頓地方,整軍待發。

現在江蘇一省,原清廷之揚州府、鎮江府、常州府全境盡入太平軍之手,蘇州府也丟了個常熟。兩江總督怡良在蘇州城內慌恐萬分,這偽烈王一出,蘇南形勢立變,揚州破圍,江北大營告破,蘇南三府淪陷,長毛聲勢日隆,這蘇州城看來也是守不住了的,棄城而逃的事是做不出來也是不敢做的,皇上發怒那可是要殺頭的,長毛亂起以來多少大員因丟城問罪他還是很清楚的。怡良苦思了一夜,蘇州以北、以西城池盡喪,江南大營的兵是過不來了,南麵的浙江兵勇又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就算來了也抵不了用,惟東麵上海倒有些洋人兵勇,那西夷人高馬大又火器精良,道光年間幾萬綠營都被打敗,諒那長毛也不是對手,若是肯來襄助,退了長毛之後多酬謝些銀兩也就是了,最後決定一邊調兵來援,一邊求助洋人,當下派人去上海聯絡洋人來蘇州協助守城。

此時的太平軍正按鍾懷遠的吩咐,分田到戶弄得紅紅火火,蘇南三府的百姓都被發動起來,在烈殿屬員的努力和幫助下各級鄉官也慢慢選了出來,百姓興高采烈,此時的清軍若是想來奪這三府,別說太平軍,這些老百姓都要跟他們拚命。後十六軍在常州作戰造成的缺員早就補齊了,後十七軍的左營、右營也都建起來了,後十六軍、後十七軍一路作戰所繳獲的戰馬都送到了劉達手上,鍾懷遠又花錢買了一些,湊了2000匹讓後十五軍都又建了個前營。通過此次常州之戰,鍾懷遠也發覺到自己軍中的問題,擴充得太快,新兵太多,訓練的時間也不夠,一帆風順還好,若是敵人頑強一些就容易出問題,所以鍾懷遠倒也不急於進軍蘇州,邊處理民事鞏固蘇南三府的同時也督促三軍勤操苦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