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頻繁遷都的原因說法很多,歸納有四:一是水災;二是遊牧追趕水草或遊農開發新地;三是避免王位爭奪;四是迫使貴族節儉。高人們就這麼把理由扔出來也沒給個解釋,讓我想破了頭也沒想出這些硬邦邦的定論與遷都有什麼邏輯關係。第一說洪水毀了舊都的,為什麼不在原地修葺,重找個地方蓋新房不更麻煩嗎;第二說要適應自然條件的,即使不談作為要領導至少500萬人口的統治者是遊牧民族的合理性,想象一下一個堂堂的王朝要牽牛趕羊為了放牧而遷都,或是攆著數以萬計的奴隸去很遠的地方種糧食因為太遠而被迫隨著奴隸遷都,這可信度太低了吧;第三和第四說的我壓根就沒聽懂,遷不遷都跟王族火並、貴族奢靡有什麼關係,搬到新城市侄子照樣為了王位殺叔叔、好東西都隨身帶來了的貴族不照樣該吃吃該喝喝嗎?
之前說的幾次戰爭似乎規模很大,其實以後世的標準看夏和商的可用兵力都很寒磣。受到人口數量和居住分散因素的限製,商的全國兵力應不足15萬(包括各方國),而商王直屬的常備武裝分為左中右三師,具體數字不詳但肯定是常年不滿編。據出土甲骨文記載,雙方共出動上萬人互砍的就算是大戰了,有時勝方的戰績也就是俘虜了十幾個人,順便提一下,戰俘的命運是非常淒涼的,多數貶為奴隸,更慘的是被當做“犧牲”活宰掉。要注意的是,士兵來自貴族或平民不包括奴隸,因為奴隸的士氣、戰力和忠誠度實在低得可怕,通常隻能擔任後勤補給的雜役,否則就如周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戰,無兵可用的紂倉促間隻能以奴隸成軍抵禦,結果一觸即潰更出現大量陣前倒戈,輸掉了這最輸不起的一仗。
最後說說商時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最早成體係出現的文字,主要用於記載占卜結果,通常是契刻在龜殼或獸骨上,個別的先用筆寫上再用刀描刻。考古至今已發現甲骨文約五千字,能翻譯成“人話”的隻有一半,困難主要來源於文字使用者令人抓狂的隨意性。比如“漁”字的組成元素是魚、水、網、手,有時的“漁”四樣都用到表達手裏拿著漁網在水裏捕魚的完整意思,有時的“漁”隻體現出魚、手和網,有時的“漁”又變成了水、網和魚,有時的“漁”又變成了手和魚……這就意味著一個字可能有十餘種不同的麵貌;又如“馭”字會根據馭的動物不同呈現出無數種偏旁,騎馬就馬字旁、騎牛就牛字旁,還有鹿、狼、豕、象、犬、雞……最後一個是我編的,據說那年月還沒有這個職業。廢話多矣,整點有用的——甲骨文中的一字是“-”、二字是“=”、三字是“≡”,好了恭喜你你今天的學習量夠大了,專家弄了幾十年才破解了兩千來字,你一下就學會並記住了三個,可謂高效了!怎麼的還沒過癮啊,那再教你一個,其實甲骨文的四就是四個長度相等的橫(輸入法實在弄不出來),我還要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從五開始就不是這個規律了,否則寫個詞“萬紫千紅”那絕對是件千辛萬苦的事。金文的出現時間要比甲骨文晚,通常是鐫刻或熔鑄在金屬器具上,已經完全不像簡筆畫而是有模有樣的文字了,有點像篆字。金文的字不知為何有時會故意反過來寫,比如“片”會寫成“爿”、“少”會寫成“尐”,最著名的例子是屬於巾幗英雄婦井(武丁的大老婆)的後母戊鼎的命名,鼎上銘文清楚地寫著“司母戊”,但有人說“司”字其實是“後”字的反寫,於是專家們為這事吵了四十多年,最終說反寫的吵贏了,2011年正式把這個一級國寶更名為“後母戊”大方鼎。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