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人(2 / 2)

關於陶梨花投湖自盡這事還得從十幾年前說起。

陶篾匠是個好麵子的,算起來他這輩子除了一手十裏八鄉人人稱讚的竹篾手藝外,最讓他覺得長臉的就數早年給自家閨女定下的這一門娃娃親了。

想當年鬧饑荒時,陸家已經過世的當家陸天雄帶著妻小逃難到臨縣,沿路乞討,等輾轉到村裏時已是麵黃肌瘦,奄奄一息了。可當時村裏各戶的收成都不好,交了稅糧,能餘下的本就不多,自家人都無法果腹,更別提拿出餘糧來接濟幾個不知根底的外鄉客了。

陸天雄挨家挨戶敲門,毫無例外地都被拒之門外,直到找上了陶家。

陶篾匠看陸天雄談吐中帶著點書生氣,身後還跟著懷抱孩子的婦人,想來也不是什麼壞人,就把自家的牛棚修了修,暫時借給陸家一家三口安身,平時也時不時地接濟一二,在陶篾匠的幫助下,陸家算是在村裏紮下了根。

之後陸天雄又因為幼時跟著當鋪管賬的師傅學了幾年,肚裏存了點墨水,頗識得幾個字,在村裏住下之後,平常農閑時就到縣裏擺攤,給人代寫家書、對聯什麼的。他那個媳婦又是個十分看重錢糧,隻進不出的鐵公雞性子,這錢袋子有她把著,慢慢的倒是有了一定的積蓄,且裏裏外外,田間地頭打理得也有模有樣的,陸家的日子也就一日好過一日,三兩年就置地造房了。

可天有不測風雲,沒過幾年陸天雄就因為淋了場雨,染上了惡疾,看病吃藥,錢沒少花,但就是不見好。這前前後後算起來,隻拖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留下妻小撒手而去了。

陸天雄臨死前提出了兩家親上加親的想法。當時陸文傑虛歲才六歲,因從小受父親教導,識得《千字文》,能誦《弟子規》,待人接物上更是彬彬有禮,看著就是村裏同齡的其他小孩不能比的,將來的前途定是不可限量的。不說得個狀元郎,就是隨便一個秀才什麼的,在他們這種胸無點墨的白丁眼中,那也是光耀門楣的大事。

這些陶篾匠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早就有了與陸家結親的想法。隻是陶篾匠好臉麵的老毛病又犯了,想著陶家畢竟是有恩於陸家,這事要是由他就這麼提出口,不管陸家人怎麼想,在外人看來,多少有點挾恩圖報的味道,而他又是個受不得別人半點閑言碎語的性子,所以關於陸陶兩家結親的事,他隻是存在心底,一直也沒碰到合適的時機提出口。

現在陸天雄自己主動提出了這事,就算不得是他老陶家不厚道,外人也沒什麼舌根可嚼。想到這一層,陶篾匠對這親事倒是爽快地應了下來。

這事陶篾匠隻想到這一層,可在陶梨看來,陸天雄早不提親,晚不提親,偏偏趕在臨死前整這一出,分明是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存著為妻小找個依靠的心思,才提出兩家結親的。

有了這一層兒女姻親的關係,陶篾匠對陸寡婦和陸文傑,這對孤兒寡母多少會照應著點,而之後的事實也證明了的確是這樣。別的不說,單說陸文傑這些年進書院讀書的費用,大部分就是出自陶家,隻是這事對陸家來說多少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陶家對陸家銀錢上的幫助也隻在私底下,並沒有擺在台麵上來,所以除了陶陸兩家,村裏的其他人是不知道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