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友與恭:宣講小說中的兄弟之道(1 / 3)

第三節

友與恭:宣講小說中的兄弟之道

家庭成員的三種主要關係中,還有次於夫婦、父子的兄弟關係。夫婦關係始於情愛,父子關係源於血緣,兄弟關係是因父母而建立起的平等的手足關係。兄弟是儒家五倫之一,也是“天倫”,即兄先弟後是天然的倫次。《爾雅·釋親》雲:“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pageNote#0《釋名·釋親屬》雲:“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謂兄為荒也。”“弟,弟也,相次第而上也。”#pageNote#1故《穀梁傳·隱公元年》雲:“兄弟,天倫也。”範寧注:“兄先弟後,天之倫次。”#pageNote#2通常所言家庭中的兄弟關係,包括因同父、同母建立的兄弟、兄妹、姊妹關係以及由兄弟派生出的妯娌、姑嫂、叔嫂關係。

一、同氣連枝、合爨共食:兄弟倫理建立的基礎

兄弟是同輩之間最具有血緣關係之人,用古語來講是“同氣連枝”,即同稟父母精氣而生,父母是共同的“根”。有研究者指出,探究同一父母或同父、同母所生之所以能成為友愛發生的依據,必須“透過父母本身生命精神的一貫性、統一性來給以說明”。因為父母本身的生命精神存在一貫性與統一性,“作為父母生命精神客觀化的子女,兄弟姐妹之間具有自然的‘一心共命意識’,這種意識在每個獨立存在的兄弟姐妹心中具有自然的一貫性與統一性”,正是“這種自

然的‘一心共命的意識’,兄弟姐妹之間便存在相互間‘以他為自’的精神性自然友愛”#pageNote#3。事實上,大部分人麵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時,“一心共命意識”就油然而生,自然反向探尋他們生命的來源之處,再為這種共命意識尋找理由。從宣講者到故事人物,宣講小說不斷言說“同胞”與“同氣連枝”之類的話語。《大願船·欺兄遭譴》雲:“同氣連枝本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這首詩說弟兄同胞而生,共乳而養,譬如那一株樹木,雖有許多枝葉,都從一本發出,氣脈原是連貫的,務要大齊茂盛,方才好看。若有幾枝枯朽,就連那好枝都醜了,人有弟兄,也是這樣。”#pageNote#4同父同母同是父母精血,同父異母則是同父親的精血,無論全同還是隻同一方,皆可謂“同氣”。宣講小說中,對“同氣連枝”“同胞共乳”的表述甚多:

格言雲:“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年為弟兄。”語雲:“兄須友愛其弟,弟必恭敬其兄,弟兄和氣順親心,事事一堂餘慶。”又雲:“本此同枝同氣,今生那有來生。如何財產太分明,枕上唆言莫聽。”#pageNote#5(《自召錄·公道娘子》)

弟兄同枝本自榮,須知和氣莫參商。叔嫂亦宜相親愛,若起疑猜禍便侵。這幾句話說,世人弟弟兄兄,共母而生

,比如樹木,千枝萬葉,同出一本,榮則同榮,枯則同枯。弟兄共乳生成,手足相關,勞逸與共,原要和和氣氣,篤子友愛,決不猜疑。嫌起釁積而至於鬩牆翩反之交作,以貽門內之羞。#pageNote#6(《繪圖福海無邊·血書餅》)

本是同胞共母生,莫因財產便相爭。果能孝弟無虛假,定許升聞荷顯榮。這幾句格言說人生在世,若要兄弟和順,要預先將情理認得真,看得透。想兄弟雖有多寡不一,總是共母胞胎而生,即屬異母兄弟,無非是父親的血脈,比你外麵結交的哥弟要親切許多。#pageNote#7(《大願船·讓產立名》)

上麵這些議論,隻是宣講小說眾多闡釋兄弟關係內容的一小部分。“同氣”“連枝”“同胞”都是說明兄弟皆是由一氣而生,一根而成,具有共同的根,是血緣至親之人。同根共本,猶如身體中的手與足,手、足雖然是身體的不同部分,各是獨立存在,卻因骨肉關聯,疼痛相關。反之,兄弟雖然是血肉至親,疼痛相關,卻不是對方的構成部分,所以成為兄弟是一種緣分。《萬選青錢·狀元拜墳》中說:“弟兄前世修積來,今生才得共母胎。”“你們曉得弟兄是前世修積來的不?要前世修積得有緣,今生才成為弟兄,所以說當哥哥要愛弟弟,當弟弟要敬哥哥,得父母歡喜,才是道理。”#pageNote#8格言“同氣連枝各自榮,些須言語莫傷情。一回

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年為弟兄”出自唐代法昭禪師的《兄弟偈》,很多宣講小說中都有這一“格言”。《讚襄王化·口德遇仙》《宣講集要·宣講美報》《大願船·欺兄遭譴》《萃美集·審磨子》《驚人炮·三斤肉》《化世歸善·善弟救兄》,以及《廣化新編》《因果新編》《宣講引證》中皆有之,但表述略有差異。“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年為弟兄”,凡為兄弟,皆是前世修造,今生有緣,有今生無來生,這是何等的珍貴,又是何等令人心酸!敦煌曲子詞寫得更為淒愴:“姊妹兄弟如手足。斷卻難相續。共汝同胞骨肉連。爭得不心酸。長如今生身強健。兄弟勤相見。一朝身命染黃泉。難得再團圓。”#pageNote#9宣講小說不斷說著“一回相見一回老”,不斷強調骨肉親情,有今生無來世,“世間最難得者兄弟”(見《萃美集·桂花橋》《宣講拾遺·虎含蛇咬》《輔世寶訓·孝友全身》等),目的是希望世人好好愛護、珍惜兄弟姐妹之情。

兄弟骨肉相關,宣講小說常將兄弟視為“手足”,《複元集·兄弟聯科》中說,“手足原來並蒂生,一枝茂盛百枝榮”#pageNote#10;《救正人心·水晶印》中說,“弟兄友愛重天倫,手足不分季與昆”#pageNote#11;《千秋寶鑒·老長年》中說,“原是同胞共一體,猶如手足不相離。弟敬兄來兄友弟,一堂和睦有昌期”#pageNote#12。弟兄如手足,彼此依賴,

少一手不能做事,少一足不能行路,弟兄不相顧,則如手腳互不相顧。宣講小說為了突出兄弟情的重要性,常將兄弟與妻子對比,《脫苦海·家有餘慶》中,紹祖勸勝貴與兄長和睦:“弟兄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裂猶可補,手足一斷難再續。”#pageNote#13《宣講大全·忤逆受報》中言:“蓋聞妻子如衣服,弟兄若手足。衣服破猶可更改,手足損難以再續。則是弟兄之重於妻子也,明矣。”#pageNote#14《宣講金針·欺兄逼寡》對此的闡釋更具體:

古語有雲:“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猶可補,手足折,焉能續?”是說弟兄譬如人之身子一般,若無兩手兩足,焉能成其人形?又有古語雲:“十指連心肝。”是言一處疼,處處皆疼,所以弟兄謂之為骨肉。#pageNote#15

手足重於衣服,兄弟重於妻子,自然不能因為妻子而壞兄弟情義:

嬌妻本是外來人,怎比弟兄骨肉親。花裏鶯聲君莫聽,恐傷和氣滅天倫。

這幾句格言說妻雖嬌美,原是外麵討進來的,怎比得弟兄,共精血而成,同胞胎而生,乃是手足之情,骨肉之親……劉先主當日有雲:“弟兄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裂猶可補,手足斷折難再續。”《朱子家訓》又雲:“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詩》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凡有急難事來,外人終是

靠不著,得力還是在弟兄。#pageNote#16(《上天梯·重倫獲金》)

古雲:“兄弟猶如手足,妻子恰似衣衾。”衣衾既敝,猶可更換,手足若折,無可複得:是兄弟更切於妻子也。既為兄弟,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過失相勸化,同福壽,共患難,友恭宜篤,情義宜重矣。#pageNote#17(《宣講選錄·埋金全兄》)

如果說手足之情是基於血親而產生的依賴感及不可分割感,那麼長時間同居合爨共食、行止相依,兄弟還是同學、朋友、室友,其親密感與親切感是他人無法相比的。“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遊則共方,雖有悖亂之行,不能不相愛也。”#pageNote#18宣講小說多以筆墨描繪兄弟幼時相處的親密無間。《善惡鏡·子振箕裘》言兄弟幼時的友愛情況:“幼年相待出誠意,吹塤吹篪笑嘻嘻。糖食果餅不顧己,一匹竹馬打夥騎。”#pageNote#19《讚襄王化·口德遇仙》指出,因為同母所養,同胞所生,“同想幼小時,仲吹篪,伯吹塤,飲食相讓,竹馬共乘,若遇外人稍欺壓,不顧生死來相爭。真可謂如手如足也,不計孰拙孰能。”#pageNote#20《惺集》“灶君第二戒男子不和兄弟”條中這樣描繪兄弟幼時如何相親相愛:“你看走路,則哥在前弟在後,如雁行一般,食則同席坐,夜則同床睡。父母若打哥哥

,老弟便來護,旁人若欺老弟,哥哥便去爭。哥哥若哭泣,老弟亦淚流滿麵。老弟若發笑,哥哥亦歡容笑臉,悲喜相應,痛癢相關。真是生來的一點天性哩。”1因兄弟之親密,古人有兄弟雁行之說。《禮記·王製》雲:“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雁行。”#pageNote#21《驚人炮·三斤肉》言:“手足相聯似雁行……世之弟兄,本是手足之情,氣血相聯,痛癢相關”,“好比那天邊鴻雁,飛則同飛,止則同止,莫得分離一個的”#pageNote#22。兄弟若有一人離去,就是“雁行折翼”,存者自然哀痛難忍。

1 〔清〕古陽瓜輔化壇盡心子編輯:《惺集》卷二“灶君第二戒男子不和兄弟”條,同治九年(1870)新鐫本,板存蒙陽輔化壇,第2頁。

二、兄友弟恭:兄弟倫理的基本準則

兄長弟幼本是一種自然秩序,古人卻由這種自然之序擴展至倫理秩序,悌成為僅次於孝的第二大倫理,是仁之本質體現。《孔子家語·弟子行》雲:“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王肅注曰:“悌以敬長,是德之次序也。”#pageNote#23誠如“孝”對於“慈”,“悌”也對於“友”,父慈在前,子孝於後。同樣,兄友於前,弟悌於後。《說文解字》釋“友”:“同誌為友。從二又相交。”#pageNote#24釋“悌”曰:“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pageNote#25《爾雅·釋訓》曰:“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pageNote#26引申

為親愛、友好之意。《荀子·君道》曰:“請問為人兄?曰:慈愛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苟。”#pageNote#27《釋名·釋言語》曰:“友,有也,相保有也。”#pageNote#28兄弟之間彼此相依、相保、相有。“友”中也含有敬、愛。《新書·道術》曰:“兄敬愛弟謂之友,反友為虐;弟敬愛兄為之悌,反悌為敖。”#pageNote#29弟對於兄,則恭、敬。《說文》曰:“恭,肅也。從心,共聲。”“敬,肅也。”#pageNote#30《禮記·曲禮上》曰:“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何胤注雲:“在貌為恭,在心為敬。”#pageNote#31“友”多對於兄言,“悌”多對於弟言,“友悌”合言就是“善兄弟”,都含有“敬”之意。可以說,兄友弟恭、兄友弟悌有互文之意,即兄弟友恭、兄弟友悌。

仔細審視兄友、弟恭,還可以發現,它們相較於兄愛、弟愛情感意味更深,兄弟之間首先是有血緣親情存在,《同登道岸·友愛無雙》雲:“手足原來一氣連,比兒猶父情相牽。”長兄當父,兄弟卻不同於父子,兄愛弟,似父,但待弟似朋友;弟恭兄,發自內心,兄弟之間,彼此善待對方。友、恭既包含朋友之道,又包含兄弟之親,還有“相保”之助。兄友弟恭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理想的兄弟之道。《尚書·康誥》中的一段文辭值得注意:

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

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pageNote#32

由此可見,在《尚書》時代,兄友弟恭的觀念就已經確定,並將兄不友於弟、弟不恭於兄視為大惡。兄友於弟,弟恭於兄,是因為“念鞠子哀”與“念天顯”,此二者一是因孝,一是因超自然之力。兄生於弟未生之時,這是弟無法改變的,或曰是天的意誌,天定次序;弟生於後,兄長已見過父母養育幼弟之艱辛,不悌不友,即是不敬天、不敬父,最終導致“民彝大泯亂”,自然罪不可赦。

不過,兄友弟恭倫理秩序的建立並不完全排除因為自幼相處以及由愛而建立的情感基礎。友、悌都是發自於內心,兄友弟恭的行為體現的是個體情感的自然外化,由此而建立的倫理秩序是天經地義的。當然,以此來約定兄弟之間的關係及相處模式時,似乎有將規則強加於平等的兄弟關係之嫌。但若兄弟情感深厚,這些外在的形式就不是條條框框,就不是約束,若兄弟之間有隔閡,乃至有衝突,有這些條框約束,不至於讓兄弟產生衝突,甚至成為仇人。

長幼有序是一種天倫,由天倫進入人倫,是對自然或宇宙規則的認同。儒家倫理講究嫡庶有別,在財產繼承上,講究嫡長子

負責製。不過,宣講小說以普通大眾為宣講對象,雖然不反對一夫多妻,但更主張男性在無子的情況下納妾,正妻無子,自然也就無所謂嫡庶之分。也正因如此,宣講小說中的兄弟衝突,多是同父母兄弟或同父異母兄弟間的衝突,極少數屬於嫡庶衝突。宣講者讚成長幼有序,更讚美兄弟之間的互助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