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友與恭:宣講小說中的兄弟之道(3 / 3)

講福報·友愛致祥》《宣講金針·爭死救兄》《法戒錄·讓梨敬兄》《觸目警心·愛弟存孤》《遇福緣·友愛化家》《救劫保命丹·吃鱉化弟》《新民鑒·千裏尋兄》《複元集·替弟伸冤》《複元集·舍命全兄》等。《救正人心·水晶印》有一段議論,甚有概括性:

人之有弟兄者,當以友愛為重,不可爭財論產,彼此角孽,以傷和氣。須知同胞骨月,痛癢相關,即或分居析爨,也要有無相濟,患難相同,不可隨其顛覆,不救不扶,忍視其冤枉死亡。若弟兄俱富,被人欺壓,盜賊相侵,病故患難,為弟兄者,替他經理調停,銀錢出入,不私不漏,於己雖未墊貼分文,也算對得天地,質得鬼神。人人所能,不足為異,至弟兄俱貧,如然有難,或訟獄牽連,喪病橫災,兒女嫁娶等事,能替竭力調停,不顧傾家破產,墊貼銀錢,此等弟兄,恒不數覯。#pageNote#55

總之,和諧的兄弟關係中,有兄養弟者,有爭相替死者,有撫養侄男侄女者,有善待寡嫂(弟媳)者,有彼此謙讓者,有良言相勸者,有千裏相尋者,有為之申冤者……各種行為,共同詮釋兄友弟恭,展現家庭中兄弟之間和睦雍容的景象。

三、寄語同枝連氣者,休教煮豆把箕燃

誠如《陰陽鑒》第七回《害兄嫂刑罰不宥,縱妻孥報應難逃》所言,“世間敬奉兄嫂者寥寥,而害兄逼嫂者比比”,現實中雖不乏

兄弟妯娌和睦的事例,但兄弟參商卻也是普遍存在。對此現象,從宣講小說的一些標題就可見一斑:《宣講金針》中的《聽刁刻弟》《欺兄逼寡》,《聖諭靈征》中的《弟不恭兄》《兄不友弟》,《宣講選錄》中的《高二逐弟》《胡耀欺兄》,《新民鑒》中的《兄不友弟》《弟不恭兄》《傲弟欺兄》《骨肉相殘》《兄弟相害》,以及《救劫保命丹·逼嫁失女》《宣講珠璣·聽唆欺兄》《福善禍淫錄·嫁嫂失妻》《文昌保命錄·害侄遭報》《千秋寶鑒·刻財欺兄》《大願船·欺兄遭譴》《回生丹·刻弟顯報》等。標題中“刻”“欺”“害”“殘”“逼”“不恭”“不友”,正是社會上兄弟不睦現象的一般表現形式。《陰陽鑒》第六回《重手足濟兄獲償,恤孤寡敬嫂受旌》側重演兄弟律,真君指出世上弟兄不盡道者廣,“此也詠鬩牆,彼也懷角弓,同胞共體之情,棄而成囂淩之狀,同懷也而秦越視之”者甚多,兄弟不睦之“過”多達二十八條:

兄弟貧乏,力能振救,漠不恤助。忽心欺淩幼弟、異出庶出兄弟、兄弟之子。照逐事受苦外,待一人受諸苦二百次,入大獄五十年,滿,放極貧瘖,致廢命,阿鼻監固。

親歿爭財產不睦,照百錢受諸苦一次,熱惱四十年,滿,放貧癡瘂。

弟兄大仇怨人,與之交,照交一人受諸苦百次,入大獄三十年,

滿,放瘖跛,若同謀害弟兄者,大獄各加十倍,廢命,阿鼻監固。

無故貽累一事,受諸苦五十次,大獄二十年監候,有意嫁禍,加三倍,滿,放瘖。

責善不納,因而構怨不睦,漠視幼弟,善惡事,不盡心勸戒,逐事受苦外,待一人受諸苦四十次,大獄二十年,滿,放。

兄弟子侄,不能殯葬嫁娶,隻一己營私,漠不周全,照一人受諸苦三十次,入大獄十年,滿,放孤獨貧乏。

薄情短誼,匿怨不忘,照一事受諸苦二十次,大獄十年,滿,放貧哮。

分產,巧設機關,擇美推惡,照百錢受諸苦十次,若恃強爭多,加五倍,大獄三十年,滿,放躄聾貧困。

難事,能任不任,巧心推諉,一事受諸苦二十次,若累害弟兄,加十倍,大獄二十年,滿,放貧瘖。

小事不忍,爭競財物,不睦,照一事受諸苦二十次,大獄十年,滿,放疛。

有大過,不婉規勸,遇不睦,從中左袒,不用意調和,照一事受諸苦十次,大獄五年,滿,放瞽聾。

向人摘短失,飲食間發語誚責,照一事受諸苦十次,大獄一年,滿,放瘖。

借物,能借不借,照值百錢受諸苦一次,大獄監候,滿,放極貧,

矜誇勞惠,致不睦,照一次受諸苦五次,大獄監候,滿,放癡瘂。

子與侄爭競,各護所生,不辨曲直,照一次受諸苦五次,大獄監候,放獨。

昵情徇私,姑待種禍,直切啟

釁,照一次受諸苦五次,大獄三月,監候,滿,放矇疛。

讒言不察,動加責怒,照一次受諸苦三次,監候,滿,放盲。

同居遇事,規避不為,照一事受諸苦三次,若因累,加倍監候,滿,放踅。

同居不和,分居不睦,不生悔心,照一次受諸苦三次,若因不通往來,加十倍,大獄三十年,監滿放癱。

無故疾聲詈罵,抗傲各距,照一次受諸苦三次,監候,滿,放瘖。

異居聞疾不候,三五月不晤,亦不思念,照一次受諸苦三次,監候,滿,放。

弟兄聞急難不赴援,反歡喜,照一次受諸苦三次,監候,滿,放踣。

任事不盡心力,小事受諸苦三次,大事加倍監候,滿,放癡廢。

見小過不規戒,任小事矜誇,照一次受諸苦一次。

姊妹相見,失禮度,嬉笑不時,照一次受諸苦一次。

遇正事規勸,不悔悟,反恚怒,照一次受諸苦一次。

善言不聽,聽不從,照一次受諸苦一次。

己窮困,賴弟兄,子侄周濟,反生不滿心,照一念受諸苦一次。

往來尚虛文,無手足相關意,照一次受諸苦一次。

服喪無哀痛慘切意,照一次受諸苦一次,以上各條議監放。#pageNote#56

上述兄弟相處時的“過”,有行為上的,也有心態上的,小則有漠視、記恨、鬥氣、差別對待、不勸善、不調和、指謫、矜誇、推諉、護短、徇私、信讒不察、有勸不聽、任事不盡心力、無故詈罵

、虛文、不睦不悔、幸災樂禍;大則有爭產、欺淩、不救貧、嫁禍等。兄弟未成人之時親密友愛,而成人成家後卻有了諸多的“過”,“過”除了上文中包含的爭產、偏私等原因外,還有其他很多。真君有言:“弟兄所以不睦者,大都惑銀錢,論強弱,溺家業,爭多寡,遂忘同胞之情。”《萃美集·審磨子》中對此又有所補充:“如今世上的人,遇親朋友相親相愛,見弟兄則變臉變色,不是因田產貨財生忿,便是因私方兒女成仇,不是因妻妾刁唆興訟,便是因旁人簸弄角孽,種種俗弊,難以枚舉,累及父母,焉有孝弟。”#pageNote#57導致兄弟鬩牆的原因較多。《善惡鏡·子振箕裘》中的《勸世文》對此概括較為全麵:“長大隻為私欲蔽,良知良能漸漸稀。有等爭鬥為財利,有等口角為穿衣。有等鬩牆為田地,有等為顧枕邊妻。有等兒女常護庇,有等為把私房積。”#pageNote#58歸之,論銀錢、爭強弱、溺愛兒女、任妻妾、聽簸弄等,都能導致兄弟心生嫌隙。《惺集》“灶君第二戒男子不和兄弟”條引古語“最毒莫如枕頭狀,迷人惟有溫柔鄉”告誡兄弟“第一要莫聽婦人話”,其餘是莫聽旁人話、莫積私房、莫想分家、要忍讓、兄友弟恭、輪流養親莫太分彼此、厚待侄男侄女、痛癢相關、諫諍勸阻不良之行。隻要處理好這些個方麵,兄弟就會和順,

“弟兄和順是堵牆,擋住外麵禍萬般”。

宣講小說中反複言說成為兄弟是前世所修,成為妯娌乃前生結緣,妯娌雖不是骨肉至親卻因丈夫之間的兄弟關係,也不啻於同胞手足,“既為同胞手足,凡家中銀錢貨帛,油鹽柴米等項,強點弱點總不是外人所得,可以不必深為計較。何者?你能和睦妯娌,天亦必以美報予之,若徒因些微細故,處處認真,終必結成仇忿,久之戾氣相招,禍事頻來,家業未有不傾敗者”#pageNote#59。雖然如此,兄弟不分家,柴米油鹽醬醋茶、贍養父母、撫育小孩,時時相處,處處打交道,難免有意見不一致、觀點相衝突之時,難免有言語摩擦、給人臉色,兄弟之間或許不覺得,但妯娌之間往往因此而計較。諸多不和中,妻子的“枕頭狀”最不容忽視。上述種種原因,都是導致枕頭狀的直接誘因。《宣講集要》闡釋“弟”時,將枕頭狀作為弟兄不和的首要。在宣講小說中,反複說枕頭狀之害。《宣講金針·聽刁刻弟》雲:“無如世之為人弟者,往往輕賤兄長,或殘害兄長,原其故,多因妻妾刁撥成的,究竟終遭慘報。”#pageNote#60《冥案纂集·孝逆異報》雲:“人往往視父母如路人,兄弟鬩於牆者,其故何也?大都惑於婦人之言,喜聽枕頭狀耳。”#pageNote#61《閨閣錄》專設《枕頭狀》,共2552字,116句,以歌詞形式言妻子枕

頭狀的表現及其危害,其中就涉及妻子挑唆丈夫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歎弟兄自幼來本來和睦,為甚的受了室就各分心?皆因是每晚間枕頭狀很,這一狀告得來手足離分。”#pageNote#62《萬善歸一·天賜妻》則言:“有專告枕頭狀,使弟兄參商,吵鬧分家,這是敗家的妖怪。”#pageNote#63將枕頭狀與敗家、妖怪一起說,足見其危害及宣講者對這種行為的深惡痛絕。由此,宣講小說一再強調婦言不可聽。《救劫保命丹·逼嫁失女》言:“弟兄原來手足同,勿聽婦言角反弓。”#pageNote#64《照膽台·雷打雷》言:“弟兄本是倫常親,妯娌才為外姓人。切莫聽妻乖骨肉,起心反害自己身。”#pageNote#65在《善惡鏡·子振箕裘》中,列舉了兄弟不和的諸多表現:

那知氣運有隆替,分家三年見高低。弟兄不肯借升米,些小言語就撕皮。我是我來你是你,院壩當中夾扞壁。動說分家成鄰裏,哥弟兩不相憐惜。更有不顧妹和姐,酒會不肯送禮儀。若是富豪你就喜,望他時常送東西。倘若貧寒全不記,那管受凍與受饑。向你撥借不得已,推三諉四總無益。沾動把臉來黑起,得姐妹淚悲啼。#pageNote#66

上述兄弟不和的表現尚是輕的,較嚴重的是欺騙、謀害、逼迫等,其結果往往觸目驚心。《最好聽·賢婦敦睦》中,承光為占家產逼嫂嫂改嫁不成,暗辦毒藥欲害嫂嫂與侄兒,最後反而害了自己的妻與子

。《同登道岸·點石成金》中,王二、王三兄弟倆為獨占黃金,一人給弟下毒、一人持斧砍兄,終致雙雙死亡。《輔化篇·雷打雷》開篇詩雲:“嫂寡兒孤最可憐,亡兄血淚灑黃泉。聽妻謀害心何忍,怎不凶頑怒上天。”#pageNote#67故事中,廣興夫婦為謀家產,三番五次害嫂嫂與侄兒,後裝雷害人反被雷劈死。《文昌保命錄·害侄遭報》中,劉君祥在父母死後殷勤撫養幼弟君祺長大,為之完婚。君祺夫婦懶惰,在君祥夫婦死後,起心毒害侄子安邦,安邦逃走,君祺又汙侄子是匪徒,請官員將其正法。《陰陽鑒》第七回《害兄嫂刑罰不宥,縱妻孥報應難逃》中,何洪發常存殘害兄長之念,屢屢夜偷兄田之水灌己田,害得兄長初難栽秧,栽插後無收獲;又屢次勾引擅長飛簷走壁的小偷去偷兄長之銀錢以便分贓,導致兄長因而凍餓而死……這些惡人對兄弟嫂侄的殘害,遠甚於外人。尤其是當兄嫂於自己尚有養育之恩時,做出這種行為更是豬狗不如了。

孟子有雲:“親親仁也,敬長義也。”#pageNote#68又雲:“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pageNote#69仁者,人也。兄弟同根而生,本應相互扶持,相互敬愛,守仁持義,這才是真正的“智”,而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棄之不顧,甚至行傷害之實。兄弟和睦,是父母的心願,《複元

集·舍命全兄》中說,“人生世間,有父母即有弟兄,弟兄和氣方安親心。若是弟兄不和,親心如何得安?所以不孝與不弟相因,事親與事長並重,能為孝子,然後能為悌弟也”#pageNote#70。友悌關涉孝道,兄友弟恭,不僅順親心,亦且為後人樹立榜樣,正如《救劫保命丹·雍睦一堂》所言:“弟兄妯娌非偶然,莫因毫末起爭端。若要子媳敦和睦,先須孝友做樣看。”#pageNote#71正因如此,《遇福緣·友愛化家》殷殷告誡眾人:

家門和順樂無邊,雍睦一堂適性天。好樣須從前代立,陋規勿使後人傳。父兄已失友恭誼,子弟何由手足聯。寄語同枝連氣者,休教煮豆把箕然。#pageNote#72

要之,在中國傳統社會倫理思想中,兄弟為手足,痛癢相關,兄弟友愛、妯娌和睦則父母高興、舉家和美、家族興旺;兄弟彼此參商,不但父母慪氣憂心,亦且讓旁人有可乘之機,害人害己。前世所修,今世才為弟兄妯娌,切莫因些小之事爭強論短,這不僅是孝是友,亦且可為後人樹立典範。在講究多子多孫即是福的觀念下,源於血緣親情的兄友弟恭的相處之道在家庭生活中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