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者們認為人在一起就是緣分,鄉鄰之間不是親眷卻也同於親眷:“宇宙間茫茫大塊,千村萬落,何所紀極,偶然與這些人生同一時,住同一鄉,豈不是有緣?”“可見鄉裏最要緊的,雖不是親眷,到比那隔遠的親眷,更相關切。雖不是兄弟,到比那不和好的
兄弟,更得幫助有力。”#pageNote#14宣講者引古語、俗語“非宅是卜,惟鄰是卜”“百萬買宅,千萬買鄰”言明萬千世界中為鄰、為親人、為朋友不容易,可謂是上天降下的“緣分”,理當珍之惜之重之。《聖諭六訓集解·和睦鄉裏》中的《諭男》《諭女》以問答的形式闡釋和睦鄉裏的重要性。其中,《諭男》篇雲:“皇上總教我們和睦鄉裏,這鄉裏為何要和睦呢?你試想天地間寬大無比,土又多人又廣遠近不齊。偶然與這些人同住鄉裏,真有緣才遇著,和睦是宜。”#pageNote#15《諭女》篇又雲:“皇上總教我們和睦鄉裏,這鄉裏為何要和睦呢?你試想四海內廣大無比,田土寬人物廣遠近不一。忽然與這些人同鄉共裏,都皆是有緣法幸遇同居。”#pageNote#16這些議論與《宣講集要》之議論大致相同,同言成為鄉裏皆是緣,朝夕相處,自要和睦;更何況,其中還有朋友、姊妹、親戚等。
其次,鄰裏、宗族往往禍福相關,需要相互忍讓、互濟互助。鄉鄰、宗族之間因地緣、血緣及其他原因交往密切,也往往容易因為些微小事而起摩擦。“顧鄉黨中,生齒日繁,比閭相接,睚眥小失,狎昵微嫌,一或不誡,淩競以起,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負者自覺無顏,勝者人皆側目,以裏巷之近,而舉動相猜,報複相尋。……詩曰:‘民之失德,幹餱以愆。’言不和之
漸起於細微也。”#pageNote#17“大凡人家災禍,多從與人不和睦起。親戚不和睦,他還顧些體麵,隻有那鄉裏不和睦,決定有災禍,所以鄉裏關係最緊,決要和睦鄉裏。”#pageNote#18所以,緩急可恃者,莫如鄉黨,“務使一鄉之中,父老子弟,聯為一體,安樂憂患,視同一家,農商相資,工賈相讓,則民與民和”,不能以“小故”妨礙宗族鄉黨的和睦:
若以小故而隳宗支,以微嫌而傷親愛,以侮慢而違遜讓之風,以偷薄而虧敦睦之誼,古道之不存,即為國典所不恕。爾兵民其交相勸勵,共體祖宗慈愛之心,常切木本水源之念,將見親睦之俗,成於一鄉一邑。雍和之氣,達於薄海內外。諸福鹹臻,太平有象,胥在是矣。可不勖與!#pageNote#19
《聖諭廣訓》闡釋“和鄉黨以息爭訟”雲:“夫天下者,鄉黨之積也。”人是社會性動物,群居是本能。每個人都歸屬於特定的群體,隻有在屬於他們自己的特定的群體中,才能找到情感的歸宿與個體的價值。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越往後,需要的層次也就越高,但高層次的需要是建立在基本需要的基礎之上的。宗族鄉黨給予人的,有低層次需要的滿足,也有較高層次需要的獲得。人不能離開家族、鄉鄰、朋友,
家族不睦傷親情,朋友不睦傷友情,鄰裏不睦傷鄰裏情,這些情分一傷,便引起爭競、鬥毆、訴訟,於個人、於家族、於鄰裏都是傷害,何來安全感?何來愛與歸宿感?何來尊重?
睦宗族、和鄉黨有諸多好處。《聖諭六訓集解》“和睦鄉裏”條雲:“能和睦一鄉人愛你敬你,凡出入人都不把你相欺。若官府見了你這等尚義,必定要加獎你名姓高題。”“倘不和一鄉人恨你罵你,凡出入人都要把你相欺。若官府見了你絕情寡義,必定要處治你法難漏遺。”#pageNote#20當然,和睦鄉裏的好處並不止於此,但因和睦而受人尊敬,人不相欺,不受刑罰則是肯定的。宗族為同祖之後,不睦宗族會惹得祖宗、地方神靈不高興,從而加以懲罰。《指南鏡·丹桂園》雲:“或暗加以譴責,或陰耗其家財,到頭來還是不能悠久”,反之,“能雍睦宗族之人,天心喜悅,祖宗護佑,無子者賜以貴子,有子者光大門庭,未有不得美報的”#pageNote#21。《照膽台·巧團圓》亦言睦宗族帶來的美報:
從來修善可回天,求子消災福壽綿。睦族篤宗功德遠,散而複聚巧團圓。
這首詩言無子者不必外求,隻在輕財為善,方可挽回上天,天心眷顧,生子何難?不但得貴子,而且己身消災卻病,福壽綿長。設若刻薄慳吝,必然斷絕後根,族間有子不抱,家業拿來瓜分,死為孤魂野鬼,
那時追悔無門。何若修善修福,立功立德,凡一本九族,六親四鄰,有貧寒者,周濟之;困苦者,提拔之。《陰騭》有雲:“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救人之急,成人之美。種種善事,一一為之,可以免劫運,逃刀兵,處處遇奇緣,散而得複聚。#pageNote#22
人生所求者,無非福祿壽,無非平安與子嗣眾多。睦宗族順天意,亦可挽回天意,免劫難。上文中,宣講者言善惡報應,其指向乃是篤宗族、和鄉黨。
二、篤宗族、和鄉黨應守之則
《陰陽鑒》第十一回《篤宗族受旌冥府,薄親誼罹罪陰司》所演宗親律亦從不同角度說明宗親的各種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