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守戒:鄉族成員交往時的自我約束(1 / 3)

第二節

守戒:鄉族成員交往時的自我約束

鄉族成員之間免不了相互交往,成員之間在交往時的一些小事,稍不注意,就會引發矛盾衝突。《宣講集要·成玉教子》雲:“鄉黨最宜要和好,莫因小事起忿爭。你尚仁來他有義,一鄉和氣少事情。大凡小事相顧照,猶如挖窖撿金銀。”#pageNote#0為了避免鄉黨間發生矛盾,致使鄉鄰成仇,特別需要鄉族成員在相處時謹小慎微,自我約束。因酒色財氣、口舌之爭而致鄉鄰不睦的故事,在宣講小說中比比皆是。作為案證,它所闡釋的自然也就是聖諭、神諭中的和鄉黨、篤宗族條。

一、戒“四害”

所謂“四害”,即酒、色、財、氣,有時又被稱為“四堵牆”或“四障”。《活人金針·冤家夫婦》雲:“信乎?酒色財氣四堵牆,多少明人在中央。有人跳出牆邊外,便是長生不老方。人當法王章而除四害可也。”#pageNote#1《破迷錄·酒色財氣》雲:“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牆內裝。有人跳出垣牆外,一生不老壽延長。此言酒色財氣害人好比四堵垣牆限人,使人入乎其中,莫能跳出一般。可見酒色財氣害人最甚,人人都為所誤。若有不為所誤,能出四害,就如跳出牆外,不為所限一樣。”#pageNote#2《照膽台·四害誤》中所言的“四害”,也即酒、色、財、氣:“務要四害看穿,方能立身保命,災害不侵。若圖一時之興,

見酒便好,遇色即貪,逢財便謀,有氣即逞,終必惹事生非,殺身亡命,那時抱恨無涯,追悔不已。何如栽培心地,涵養性天,不受四害纏繞,自得一身安泰,樂何如之。”#pageNote#3《宣講集要》“訓子弟以禁非為”條下,《士珍醉酒》重言酒害,《淫逆報》《將就錯》《雙人頭》重言色害。可見,酒、色皆屬於“非為”類。

酒、色、財、氣四害之“害”在社會交往中最易發生。多數人分析其害時,較為籠統,且多聚焦於它們對行為主體自身的危害。事實上,“四害”除了危及自身與家人,也危害他者,危害社會,有時甚至因為危害他者而危及自身。

“四害”中,酒害排在首位。《輔化篇·嗜酒受累》勸人飲酒要適度,不要濫飲,一旦濫飲,“被藥性昏迷,雖平日是個忠厚長者,那時恃著酒性,言語行事,就不似前此那般恭敬了……你一席,我一台,飲得津津有味,卒至不醉無歸。及酒酣耳熱,不顧皮毛,或打架角孽,或興詞告狀,或誤傷人命,或墜水落岩,種種禍胎,都是這酒惹起的”。在該故事中,楊大川及其四個兒子、女婿錢洪喜均好酒貪杯,“每於親朋宴飲,必至酩酊大醉,兼之癖氣乖張,常發酒瘋”#pageNote#4。《因果新編》第十四回《空假真三個法寶,儒釋道一顆明珠》中的錢洪喜拜年歸家,中途因醉酒忽而發狂,用石打中雇

工之額。親戚勸誡,再言酒害,其中有礙鄉鄰和睦之行的則有:縱酒使性,翻是弄非,爭長論短話不斷。洪喜不聽。三月舅子娶親,他竟然在新房中大醉,次日死於嶽父家,累嶽父家陷於刑獄。“有等大愚人,三杯下肚子,放了臉,亂了性,胡言亂語辱罵人。……還一等大癡人,醉了酒,膽大包天不顧命。殺了人,披枷又帶鎖,法場取斬填人命,可恨真可恨。”#pageNote#5飲酒本身並無過惡,但有人飲酒後卻不能控製自己的言行,“也有過飲成病的,也有因醉失儀的,甚至借酒興以貪花,而花愈鮮,乘酒勢以逞氣,而氣更烈”#pageNote#6,不少人因酒而壯膽、壯色,犯下殺人、搶劫、奸淫之事。

食色,性也。“色”本身無過錯,但需對象適當,若對象不對,就會違背社會倫常,甚至鑽穴逾牆,殺人害命。《最好聽·審財神》雲:“酒色財氣,均足以害人。四字中害人最毒者,莫如財與色。”“萬惡淫為首”,“四害”中色害為最。《因果新編》第十四回《空假真三個法寶,儒釋道一顆明珠》雲:“還有等無廉恥,好邪淫,不和家室貪外情。奸人妻共女,花街柳巷妄遊行。……還有等大惡人,色膽迷天不顧命。見人美貌妻和女,或估奸,或通淫,被人撞著了,刀下見閻君。或起狗膽狼心,用藥毒人命,可恨真可恨。”#pageNote#7有些人為色欲所驅,有嬌妻

美妾卻覬覦他人美色,時刻圖謀,乃至強霸他人妻女,甚至引誘、強奸寡婦、處女,一旦私情敗露,女性自殺,家族蒙羞懷忿;或有孕,私自墮胎;或者因為私通被發覺,直接斃命。《照膽台·現眼報》直接引詩並議論道:“淫為萬惡自戕生,拐帶私逃敗節名。買盜誣攀罪眾甚,冤冤相報不容情。……更有酒色之徒,霸道橫行。見人婦女美貌,設法要為婚,買盜攀誣,白肉生疔。”#pageNote#8《陰陽鑒》第六十九回《貪色欲身心皆罪,談閨閫口舌並誅》中,真君亦指出貪圖美色者之害:“身為他人之室,一經犯淫,已聘者嫌賤乎夫子,未訂者永棄乎空闈,寡婦形單影隻、含淚終宵。或奉翁姑、或撫孤子,方期名垂彤管、節留青史,乃一被汙辱,父母不媳,子女不母,因被汙辱而遭嫌賤,損堅貞而留穢名,心何甘也?”#pageNote#9所以,貪色者害的是他人的家庭,敗壞的是社會風俗,而自身之害亦由此而來。《浪裏生舟·判鐵釘》中,張三妻黃氏好飲酒,其姑表在家,二人遂打酒割肉對飲,進而勾搭成奸,張三發覺,黃氏與奸夫將張三勸醉後害死,最後自己也遭刑。

人生惟財色關最難打破,雖難,也不難,關鍵在心態。《陰陽鑒》第六十九回《貪色欲身心皆罪,談閨閫口舌並誅》中,平等王的一段議論可作戒色妙法:

凡人製欲,唯理可以勝之。欲

念初起,年老者以父母視之,平等以姊妹居之,年幼者以子女待之。如此存心,未有不止遏者。不然,或以恕道思之,推己及人,將人所不能受者,反諸己必不堪,如此以思,欲念亦平。更不然,則以報應警之,以俄頃之歡娛,負彌天之大罪,何苦以父母貴重之體,泄於賤婢糞溺之地。重其己而輕其物,則更無有不息者。能著此般想,縱國色天香,亦視為糞土汙泥矣。#pageNote#10

尋花摘柳,使女性隳節敗名,皆是將其他女性視為與自己無關的他者,一旦將其視為母親、姐妹、女兒,自然欲心頓滅。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以及報應警惕,也是從思想上根除、熄滅欲心的好方法。一些能拒淫者正是采用了這些方法,全人名節,全己節操。《宣講至理·淡色輕財》中的主人公尤敬亭拒絕了夜奔之女,其斥責夜奔之女的話中有一句:“青天在上,鑒觀不爽,縱令使無人知,亦當畏鬼神稽察。”他在所作詩中亦曰:“籲嗟乎!心非木石兮,安往而不迷。想鑒觀之有赫兮,天道難欺。”#pageNote#11《宣講福報》之《雙報應》與《力挽頹風》,《觸目警心·五桂聯芳》《石點頭·仙人化吝》等宣講小說反複引呂祖之詩言說淫與不淫之果報:“二八佳人體似酥,腰中伏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摧君骨髓枯。”此詩亦被當作重要的言說材料。《宣講大全·拒淫登

科》中,喬生規勸同門,其中有雲:“人人有姊妹,個個有六親。你若貪花柳,報應不非輕。特恐樣還樣,還須心比心。你今淫人婦,人固忍著聲。人若淫你妻,你心疼不疼。淫報原不爽,何曾肯饒人。有因淫削籍,有為淫除名。”#pageNote#12喬生之勸,正是平等王所言的方法,他自己曾兩次拒絕夜奔之女。

財害是“四害”中的又一害。《史記·貨殖列傳》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pageNote#13財雖為天下公物,卻不能為每一個人所擁有,財富也不能平均分配。有為財而父子、兄弟、夫婦相殘者,更何況是鄰裏、親戚乃至不相幹之人呢?《宣講集要·祝地成潭》敘述鄉裏因風水而爭競,結尾議論道:“世之同鄉黨者,勿論親疏遠近,富貴貧賤,大家都要和氣一團,嫌疑不生,聲勢不逞,爭競不起,詞訟不興,方是安生產,長子孫之計。非然者,或挾仇忿,或謀財產,或爭田土,輒與人構訟相爭,其不至於傾敗者,幾希矣。”#pageNote#14挾仇忿、謀財產、爭田爭地,即是因氣、因財、因利誘發的不和。《聖諭靈征》中的《為財氣不睦宗族》《為掯田不睦宗族》《為阻葬不睦宗族》三個故事,標題即闡明了財氣、田產、喪葬之事皆可導致宗族不和。《陰陽鑒》第三十三回《起沉淪五殿考校,惡慳吝眾丐奪食》中,真君在闡釋財利時指

出:“每見世之貪財輩,滅倫滅義,害理害心,凡事之不可為者,無不坦然為之。”#pageNote#15真君所演七條財利律中的“過”包括:第一,富不在足,恒存貪求心,不行利濟事。第二,業多無厭,益求無足,以滋奢侈。第三,富貴人占貧賤便宜,圖謀人產;受人爐火丹術,設謀行使。第四,故意拖延國課,能納不納,隻圖私用;買業掯價不清,故為遲留;置業短價,不憫危急;拾人財物,見贖不歸。第五,恃勢占業,乘難謀奪。第六,收取田租,無體恤心,恁意索取,不諒人緩急。第七,過取酬謝,多賣價值,設計誘取,放賬過利,偽貨取錢,輕出重大,圖用假銀,應還厭索,不問而取,應出多吝,非分妄幹,非義濫與,負人應貸,奪人愛物,慣發水米。七條財利律中,第三、五、六、七條都是極危害鄉鄰和睦的,故皆因有大小不同之罪而受罰。貪財之害遠不止真君所言及的上述七條。例如,《因果新編》第十四回《空假真三個法寶,儒釋道一顆明珠》中指出:“獨怪那有種千方百計磕詐人,誘人賭博把家傾。或有些攔路劫搶,或有些夤夜偷人。有使大鬥及小升,有用大戥並大秤,有用假物濫貨哄愚民。”#pageNote#16危害最嚴重者,即是害命了。

“四害”中,氣也是一害。人不能無氣,但不能逞氣。“逞”的本義是通達,後漸有炫耀、放

任之意,乃至於任性鬥氣。真正有修養的人是內斂的,逞氣是心胸狹窄的表現。薄於宗族親誼者,其中不乏以賢智、門閥、族勢、富貴、學問文章、事業而驕人、傲人、欺人、壓人、害人的,於是尊尊、賢賢、老老、幼幼之道盡失,不恤孤貧不周窘急,逞我之強,鄙他者之弱。《因果明征》第三十七回《縱性造惡招顯報,忍讓居心作神明》言:“凡為人者,必忠厚和平以立身,禮讓含忍以待人,勿驕傲滿假,勿矜能炫長,我即能矣,能於我者尚多,人縱不明我之不明者,正自無限,切不可執一己之私,鄙駁於人,譏刺於人,限量於人,人能如此涵養性情,保命立身,可以免災禍之侵擾,化強暴之淩辱。”很多時候,衝突的起因也就是口角之爭、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已。“為士為民,性情急躁,毫不知反觀內鑒,凡事仗恃才能,倚占富豪,視貧賤如履草芥,欺愚魯如同螻蟻,一絲不順,勝氣相淩,欲處人十分,到九分猶不止,此等之人,自以為豪強英傑,實是粗魯匹夫,逢事不忍不讓,忘身及親,傾家蕩產,隻在須臾。”#pageNote#17閻王爺所審之案中,李秉良平生無他罪,但恃口舌伶便,欺官藐法,侮慢尊長,凡事盛氣淩人,恃才妄作,暴躁成性,得罪老成,被重責二百嘴掌,又被敲牙拔舌;楊永清身為讀書人,不知養氣,反為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