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不忍,挾嫌爭氣,興詞告狀,被判坐火坑罪。逞氣之人,也許本性並不惡,但為害卻大。因爭勝而逞氣,也是導致鄉鄰不和的重要原因。宣講小說反複言說氣之害以及忍氣之重要。《上天梯·鬥很殺身》雲:
快將心性養平和,鬥很抬凶禍更多。天網恢恢疏不漏,惡人自有惡人磨。
這四語說人莫不有氣,氣能養得正大則為浩然之氣,可以完塞兩閑,擔當世道。至於血氣乃無名之火,若不製伏,則有燎原燒山之勢,不是生災,便是惹禍,終久莫有好下場處。無如世俗之人,不肯吃虧,不肯讓人,動說人爭一口氣,所以你很我不服,你惡我不怕,為點些小事,就爭鬥起來。一旦出事,可用錢賠禮,大則喪身傾家,那時方才失悔,悔已遲矣。殊不知人很莫得天很,天要收你,任是拔山好漢,蓋世英雄,何曾一人漏網?況強中更有強中手,惡人難免惡人磨。此理是一定的。#pageNote#18
再如《萬選青錢·忍氣旺夫》亦雲:
忍忍忍,忍為眾妙之門。父母麵前能忍,永無忤逆事情。弟兄麵前能忍,自然和氣盈庭。公婆麵前能忍,時存一片孝心。夫婦麵前能忍,家道何愁不興。先後麵前能忍,和氣再不吵分。灶神麵前能忍,佑爾福壽康寧。家族麵前能忍,祖宗無不歡心。朋友麵前能忍,自無禍患來臨。凡事忍上加忍,天爺自有眼睛。再能忍人難忍,
鬼神暗中知聞。張公曾有百忍,勸爾宜學古人。#pageNote#19
氣之害大,忍氣也就特別重要。宣講小說中“忍氣歌”“忍讓歌”“醒氣歌”“百忍歌”不斷出現,言說爭競之害及忍讓之用的故事亦甚多,除了《宣講集要》中的《無心得地》與《忍讓睦鄰》外,還有《明心集錄·楊一悅親》《勸善錄·斤半腬》《救時寶筏·四戒好勇鬥狠順案》《宣講福報·爛瓷壇》,《保命金丹》中的《同日雙報》《烈女報仇》,《聖諭靈征》中的《周公訓妻》《湯公家訓》,《陰陽鑒》第八十回,《滇黔化》第十九回、第二十一回等。《滇黔化》第二十一回《孫慶華作文辭鄰友,黃大亨述舊助行裝》直錄《睦鄰文》,認為忍讓與忠恕、忠信等,同為“睦鄰之要道”:
忍像心中插把刀,心插刀時忍便高。些小事,莫心焦,就是大事也丟拋。能如此,也不淘閑氣,也得樂消遙。讓是四鄰不相爭,不相爭鬥自和平。或田地,或錢銀,牛馬出入小事情。能如此,他的心滿足,我也免勞神。公是處世不循私,一循私來便不宜。或口角,或官司,公公直直把事為。能如此,我也無袒護,他也不生疑。恕是人心如我心,人心我心一般情。或他富,或他貧,設身處地體天真。能如此,我既存好念,自然感動人。忠是一片實心腸,實在心腸為人忙。或這樣,或那行,盡心盡意
自思量。能如此,我也無奸詐,他自喜心旁。信是不敢哄他人,哄了他人失我真。一句話,細分明,心是口來口是心。能如此,我不說誑話,他自感我情。#pageNote#20
作者認為,“忍”雖像心上插把刀,卻於人於己大有好處,忍可使人少爭競、少訴訟。隻要實心為人,講究恕、忠、信,並設身處地為他人想,心存善念,人皆心生歡喜。
《大願船·忍氣免禍》強調“忍氣”:
氣乃無名火,能燒萬仞山。願人常製服,忍字是賢關。
這幾句格言,說人的氣性是逞不得的。於今人發氣謂之冒火,這火雖無形而其勢最烈。火發之時,隨即撲滅,若不將他製服,無論家財燒得完,就是性命都燒得絕。及至事後追悔,豈不可惜?我說要製服,又用甚麼方法咧?隻在一個忍字。如何叫做忍?忍者容也,古人造此忍字,怎麼從刃又從心?謂人欺我太甚,就如拿刀傷了我的心,也要忍著這口氣,不與他計較。所以聖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蓋惟能忍,方成大事,如越王句踐是也。推而言之,萬善皆由能忍而積,萬惡皆由不忍而成。忍雖是勉強工夫,而存心養性,皆從此字入門。試看世間大富貴人,都是會忍氣的人,那披枷斬首的人,都是不肯忍氣的人,所以這氣是斷斷不可逞的。#pageNote#21
從某方麵而言,忍中有饒恕,“量大能容物,氣和可睦鄰”,隻要能忍
能恕,和睦自興。《宣講集要·七世同居》所載程氏七世能夠同居的重要原因是能效張公藝“百事容忍”,“凡百事,相忍讓,休把氣逞”,自此凡事大家忍讓,無恃強淩弱、以下犯上之事。故事標題表明逞氣不如忍氣高、忍氣致福、逞氣招禍者,還有《宣講集要》之《小忿喪身》《忍讓睦鄰》,《采善集》“忍氣類”條下的《忍讓得地》《忍氣免禍》《逞豪償命》等。
在很多時候,“四害”往往同言。《同登道岸·一竅不通》雲:“酒色財氣一氣貫,三字有他樂無邊。”#pageNote#22《浪裏生舟·判鐵釘》亦雲:“酒是色之媒,財是氣之根。大事由小起,蓮從藕葉生。”#pageNote#23在宣講故事中,往往由一害而及他害。《破迷錄·酒色財氣》中的王義美是個好酒之徒,因飲酒被李麻、王福謀財害命,馬氏受王假刁唆牽扯無辜之人陳一品。一品妻曹氏美貌,王假起心謀奪,與姘頭林氏害死一品。最後案明,為害者皆受懲罰。小說在結尾總結道:“即此以觀義美好酒,一品逞氣,李、王貪財,王假好色,俱為所誤。人可不為戒哉!”#pageNote#24《宣講集要·士珍醉酒》載,劉士珍因貪酒而夫妻拆散,何大嫂何二嫂為貪財而身受慘刑,兩個和尚為貪色而屍骨不全。故事以“醉酒”為標題,乃因為醉酒是引子。該故事在《照膽台》中更名為《四害誤》。《明心集錄·喜鵲伸
冤》與《宣講集要·士珍醉酒》主體情節大致相同,即馬老五好酒,趙文通與楊翠姑好色,李歪嘴與陳毛牛貪財,李正芳與陳大明逞氣。
酒色財氣對風俗的敗壞在宣講小說中被反複言說。神佛多有闡釋“四害”者。《陰陽鑒》第八十回《養全德總結陰律,明速報再醒陽間》議論道:“酒色財氣,乃戕性之蟊賊,伐性之斧斤,世人何為沉溺於此,而不知戒哉!雖酒以成禮,酗於酒則性亂而失德行之雅;色以怡情,傷於色則性迷而亂名教之防;財可養命,溺於財則性貪而起鯨吞之禍;氣以率誌,逞乎氣則性剛而厲侮亂之階,攘攘黎庶。沉於四者之中,而迷而不悟,亦焉知其所終極矣。”#pageNote#25《因果明征》第二十七回《壞佛法和尚變驢,從釋教小鬼為僧》雲:“四障者,酒色財氣也,人若染著酒色財氣,使心無主宰,靈根蒙蔽,何能明心見性?”#pageNote#26酒色財氣之害,就是亂德亂性,從而亂風俗。《催原登舟·五害真解》雲:“夫酒者屬木,多飲者成病,醉後者迷智矣。夫色者屬水,交配者即生,好淫者滅禮矣。夫財者屬金,所求者勞苦,謀利者無仁矣。夫氣者屬火,急暴者易老,勇鬥者失義矣。夫洋煙者屬土,久服者必死,貪愛者忘信矣。”#pageNote#27菩薩從金木水火土的角度,闡明這“五害”對仁義禮智信的纏繞,其下十個案證,多言戒酒色財氣
煙等,即《戒酒成真》《戒色成真》《戒財成真》《戒氣成真》《戒煙成真》《戒淫成真》。戒除“五害”,則仁義禮智信全複。
二、戒口舌
在鄉族糾紛中,還有一種口舌之害。佛教戒律中有“不妄語”,且將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作為“十善”的主要內容。俗話所說的“禍從口出”源出於《史記·宋微子世家》,宋湣公因對南宮萬口出惡言,導致殺身之禍。此後,“禍從口出”幾乎都指說話不慎對說話者本人所產生的危害。然而,“人言可畏”,口舌之爭對他人之害更大。《老殘遊記》續集第八回中,老殘在地獄見到有人因口過受刑,認為口過隻是小事,不當受研磨重罪,但閻王則言人皆知殺、盜、淫不當犯而不犯,唯有口過,人們以為不算什麼,事實上它卻是除卻逆倫之罪外的大罪,原因是殺人依律法可抵命,而口過不同:“若是口過呢?往往一句話就能把這一個人殺了,甚而至於一句話能斷送一家子的性命。”#pageNote#28殺、盜、淫危害個體,而毀人名譽會導致世界黑白不分,“世界上的大劫數,大概都從這裏起的”#pageNote#29。犯奸淫受很多條件限製,人們尚還有一定節製,但造謠僅憑兩片嘴,壞人名節易,更易累積罪惡。挑唆是非使人抑鬱死亡,其罪又比殺人罪加一等。而且時間越久,口舌之過越多,累積之罪會變得更
大。
以故事言口舌之害是宣講小說的重要內容。《陰陽鑒》第二十六回《凜彝訓投生富貴,撥本實擬放苦貧》中,言語律所列舉的人們常犯的“口過”有:口是心非;攻發人陰私,曲理人捏詞狀;談閨道閫,傳述醜事,引傷風化,出言阻婚,詆毀行善;捏造混名淫歌,播傳人惡事;出不利人語,談汙穢事;任意出損德言,提前賢過失以矜誇己見;出言欺誑,好論僻怪,妄言破人善戒;信口雌黃,言不由衷;擅發自譽詞,背地愛罵人,好議人往時卑賤;隨口戲謔;等等。這些“口過”中,還包含用文字中傷人的行為。該書第二十七回《彰隱德眾魂出苦,懲妄言諸犯入獄》的案證中,有因口舌而害人性命受懲罰者,如楊華林。楊華林對孀婦王氏之女起淫心而被拒,遂揚言該女有淫行,導致此女被夫家拒婚,女抑鬱成疾廢命;楊又揚言該女係因產難死,導致女沉冤莫白,王氏亦因此染病身亡。楊華林肆行無忌,逢人便道破綻,加倍譏諷。“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言出無心,聽之有意。言而善,一啟齒而造無窮之福,言而不善,一矢口而開無窮之禍”#pageNote#30。所以,口孽當戒,口德當行。
古人有語言崇拜,認為文字是對天地的模仿,大量的象形文字可謂是象天法地之物。《<說文解字>敘》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pageNote#31從這段《敘》看,語言文字是聖人依據自然所創造,具有神聖性。古代還有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河出圖,洛出書”的傳說,無一不言文字之神奇。故善用語言文字可得天之和,不善用者則違天之和。大者,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小者,言可助人,亦可害人。《宣講彙編·忍口獲福》中,祝期生以口舌壓人,尤喜唆人是非,不知害人多少。毛老蠢笨,割草踩壞刁大嫂的糧食,祝恐嚇他說刁大嫂要找他拚命,嚇得毛老逃到遠方;尹大與姚麻子吵嘴本為小事,祝期生刁唆尹“爭氣”,結果尹進了班房……總之,本來都是小事,因為祝期生調撥,都變成了大事,不是人逃走,就是打架入監獄,更有敗壞女性名節,害得人妻離子散,甚至家破人亡的。祝期生故事見於明人陳繼儒撰《福壽全書》“祝期生”條、李贄撰《因果錄·祝期生》,康熙時賈存仁修訂改編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