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守戒:鄉族成員交往時的自我約束(3 / 3)

子規》中亦皆有之。宣講小說中,《最好聽》《宣講彙編》之同名故事《忍口獲福》,《上天梯·利口刺舌》將此故事敷衍。《利口刺舌》敘議結合,強調利口刺舌之害:

口舌殺人利似刀,退藏於密最為高。請君細看狂言輩,幾個能將惡報逃。

天地生人,予以口舌,非徒以進飲食也。原欲輔世立言,補偏救弊,上以讚天地之化育,下以勷朝廷之德教,斯口舌乃不虛生。無如於今世俗的人,所最重者惟有口才。常見大庭廣眾間,有人會說幾句話,便推之曰某某真說客也。然以其說排難解紛則可,以其說勸善懲惡則可,以其說垂訓教人,亦無不可。倘不如是,或自恃其嘴尖舌利,彰人之短,揚人之過,道人隱情,發人陰私,使人父子不睦,叼人兄弟不和,是以有用之才,反成造惡之具也。那知舌尖殺人,最幹天怒,及到釀禍受報而後悔,出口之興戎亦已晚矣。#pageNote#32

宣講者認為,口舌主要是用來教人而不是用來害人的。口舌往往殺人於無形,故“口舌殺人利似刀”,胡言亂語,逞一時之快,結果導致“有的被你一番讒言,抑鬱成疾把命絕。有的被你幾次謗訕,懸梁投水把身滅”#pageNote#33。利口者也許主觀上並無害人之意,客觀上卻有人因此而受害不淺,故小說強調積口德、戒口孽。《采善集·阻善活報》道:“口裏陰德不要錢。”又引古語雲

:“口孽與淫孽、殺孽並重。”#pageNote#34《照膽台·貞淫報》引古詩雲:“口舌殺人不用刀,談閨道閫罪千條。許多子弟成癆瘵,皆受狂徒暗地刁。”#pageNote#35《因果新編》第二十五回《戲言嬉笑為啞口,隱善揚惡押敲牙》言口舌之罪,曰:“輕薄口過,傷天地之和,犯鬼神之怒,其罪與殺生邪淫等。”#pageNote#36

在諸多口孽中,談閨道閫、壞人名節最可惡。眾多宣講故事所引的諸種垂訓中,《灶王府君訓男子六戒》的第六戒即“戒好談閨閫”,《武聖帝君十二戒規》的第三戒即為“戒道人過失,自飾己過者同罪”,《文昌帝君蕉窗十則》的第三戒為“戒口過”,原因在於,古人將名節看得極重,往往有因名節被人敗壞而喪命的。《采善集·敗節變豬》在總結口舌敗節的危害時說道:“人生在世最易犯的,莫如口過。但這口過亦多,惟有敗節這件事,最是喪德的。怎樣呢?你想婦女家,原以名節為重,若無故誣賴他,或者為挾點嫌疑,想方設計都要害他,一嚇公婆丈夫曉得了,就要退婚,那女子有冤難伸,豈不是要去尋短路嗎?不但這樣,就是他的爹媽都會活生生的氣死。這樣想來,造口孽的人,與那持刀殺人的何異呢?”#pageNote#37《指南鏡·靈祖廟》的副標題為“談閨閫,遭顯報”,這是一篇勸人勿妄談閨閫的故事,“從來惟口易啟羞,何苦妄談結冤仇。試看

談閨道閫輩,幾個到頭得下樓……蓋人生這口舌,若能談忠言孝,排難解紛,勸人為善,則為功不少。若一味糊言亂語,談閨道閫,不察虛實,妄加以不美之名,其為禍亦烈。何者?在言之者,以為快一時之耳目,不關緊要,而不知此中或破人家產,或害人性命”。故事中,葉春榜恃其口才,往往無中生有說得好聽以悅人之耳目,談人閨閫說得實實可據,“因之婦女含冤莫訴者甚多”#pageNote#38,如朱何氏因葉春榜汙蔑其行為不正,被丈夫休棄。與前文所述《上天梯·利口刺舌》一樣,該故事認為人的口舌應該用來扶世道挽回乾坤,談忠孝勸化頑梗,“至閨閫曖昧事無形無影,切不可逞口才亂出於唇。有許多貞節女可對神聖,被讒言來敗壞其冤難伸。彼必然尋短路死於非命,這冤仇在地府豈肯甘心?……細思想這口過罪有數等,一損德二傷理三害他人”#pageNote#39。《陰陽鑒》第六十九回《貪色欲身心皆罪,談閨閫口舌並誅》雲:

病由口入,禍由口出,言不可不慎也。夫談閨道閫,大損名節。世上青年子弟,黃卷名流,每聚館談笑,終宵不寐,非說東家女流,即道西家處子。奈何因一時之戲談,喪平生之德行。然言而不關輕重也,不過形其窈窕,自負口孽,言而有傷名節也。且因偶爾譏刺,喪人性命。……蓋言者,心之聲也。口欲出是言,心

必計算得失,有功人世,雖千萬言猶少也,有害名節,即一二語已多。……口談其事,何異身蹈其愆。試思爾肆口戲談,誘壞幾許人物,戕害多少性命……口中言語,關一世之榮辱,筆上機鋒,誠千古之流傳。世上有等青年才子,白麵書生,材高倚馬,技擅雕龍,按其行事,每自負鴻材,妄製筆墨,或無中生有,曲肖其神,或指實按名,細陳其悃,使傳遍天下,引壞少年,傷敗世風。#pageNote#40

從禮的角度來講,胡言亂語屬於非禮。《論語·顏淵》有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言。”#pageNote#41《陰陽鑒》第五十六回的標題為《昧師箴刻薄遭譴,談閨閫肆言受刑》,真君在故事中論及言與事、理之關係雲:“言者,心之聲也。心有是言,而因以形之於口,蓋事必因言而達,理必因言而顯。此固不得不出諸口,有不得為良輔之妨者也。若夫言不根諸至理,事不關乎性分,則雖娓娓而道,侃侃而談,究竟等於無稽之妄說,何益也?”#pageNote#42也就是說,“言”是個人品性的反映,也是理與事的真實呈現。“非禮勿言”是儒家對禮的要求,也符合釋道之“口戒”,亦是生活中的“謹言”常識。

以談人閨閫而致女性斃命的故事,還有《宣講摘要·冤枉話》《脫苦海·談閨受譴》《一見回心·淡話惹禍》《善惡鏡·奸人破肚》《采善集·挾嫌造孽》《回生丹·吊花巾》《緩步雲

梯集·催鬼扇》《宣講福報·紅繡鞋》等。其中,《宣講福報·紅繡鞋》的副標題為“口德口過兩報”。有的勸人勿以口舌害人的故事往往還穿插入《戒口孽歌》《戒談閨閫歌》等。如《上天梯·利口刺舌》錄有《戒口孽歌文》,其中有雲:

一見人有過,你就糊亂說。說某人不矜細行,說某人有虧大節,說某人嫖賭嚼搖,說某人敗常亂德。總要描情盡態,分外添設。遇歹人固由你亂講,遇好人更加以不美的名色。可憐那賢男淑女,端人正士,卻被你喪敗了不得,埋滅無限英雄,阻謗許多豪傑。正所謂:心存丈八矛,意存三尺鐵,舌下有龍泉,殺人不見血。……為甚麼隻圖你亂講,不管他人死生與離別。有的被你一番讒言,抑鬱成疾把命絕。有的被你幾次謗訕,懸梁投水把身滅。全不怕短壽算、損福澤,除脫遠大前程,紅冊名字移黑冊。到除言,最慘烈,紅鐵烙嘴唇,割舌無休歇,哭哭啼啼,悲悲切切,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投生再轉劫。#pageNote#43

歌文概括性地指出口孽所包含的內容以及危害,並進而指出,口舌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凡談閨閫者,皆因害人而害己。

“謹言”不僅僅是口頭上的,也包括不以文字中傷人。《最好聽》與《宣講珠璣》中的同名故事《無名帖》敘述王子光心術不正,與田寡婦有隙,遂私造無名帖,汙田寡婦與人

通奸,“將帖寫了數張,各處粘起”,田寡婦因此自縊。王子光又瞧中梅春姑,調戲不成,懷恨在心,又私造些無名帖四處粘貼,說梅春姑閨門不正,春姑亦自縊。山有青之妻則是遭遇了無名帖,被丈夫嫌棄誤殺。擅造無名帖,害三人性命,言之可畏,非同一般。

口孽害人,口德助人。忍口謹言是口德,言語勸化人更是口德。古話說:“口裏陰德不要錢。”宣講小說中有多個故事謳歌以口德積善者,如《宣講回天》之《相隨心變》《方便嘴》《女中君子》,《石點頭》之《口德造命》《忍口獲福》,還有《輔世寶訓·口德裕後》《善惡鏡·善解紛時來遇貴》《緩步雲梯集·飛來媳婦》(其副標題為“口德美報”)、《更新寶錄·孤魂井》《上天梯·口德遇仙》等。《宣講彙編·忍口獲福》中,李定以《戒口孽歌》勸人,自此子弟皆知檢點;《宣講回天·相隨心變》中,魯宗虞勸人不納妾,又調解糾紛息訟,勸僧人謹守清規,“此魯宗虞勸和尚一大口德,其餘勸人戒嫖、戒酒、戒煙、戒貪財、戒逞氣,難以盡述”#pageNote#44,後免於貧賤且高壽;《宣講回天·方便嘴》中,熊榮甲“生平全仗嘴行方便,遇讀書人,談些至情至理,遇愚蠢人,講些陰果報應”,他勸人孝悌、戒煙、忍讓息訟,“此老一生勸人戒賭、戒酒、戒貪色、戒逞氣,並以一切當戒

之事勸人,真述之不盡”#pageNote#45,受其感化之人不少。那些把宣講作為己任,以宣講化人者,亦是“積口德”,如《讚襄王化·講律遇神》,其結尾雲:“從此看來,可見為善不論貧富,能以口德教化愚頑,使他不罹於法,不破其家,即是人生亦大功德矣。世之讀書士子,慎勿以無權自諉,而讓美前人也。”#pageNote#46《宣講回天·女中君子》引古語雲:“勸人終有益。”又雲:“人不勸不善。”#pageNote#47《陰陽鑒》第四十五回《背王章地府懲治,遵聖諭天庭旌封》演勸善律,雲:“世間功德,唯勸人為善為最,蓋勸人為善,勝於自己為善。”原因是,“蓋一己之為善有限,不若勸人為善之推暨無窮也”#pageNote#48。人能勸人,乃一件大好事,費心不多,而積德甚大。

《石點頭·口德造命》言:“欲世道之返樸歸淳,莫如先戒滕其口說,凡夫為利口,為佞口,為讒口,為笑口,無妨朕舌先捫。為善言,為德言,為勸善言,為規過言,要必稱心而出,則易口過而為口德,將見出言有章,足以型方而訓俗,亦惟德動天,足以轉禍而為福也。”#pageNote#49哈貝馬斯認為,人們之間的交往有三種模式,認知的、交互的,表達的,但都與語言相關。在交往中,每一個人都是語言的參與者。言語交往,需要真誠、真實、正確,不能虛假、汙蔑、錯誤,隻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彼此信任

,正常交往。口過害人,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口德裕人,能夠營造良好的世風。無論男女老幼,強弱貴賤,無論何種職業,都可以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積口德,於人利,於己利,於鄉族和睦更是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