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了欺負,家長訓斥孩子是為了使孩子強大起來,不再被人欺負,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可是事實是,這樣做不但不會使孩子強大起來,反而會使孩子養成窩囊的性格。孩子被欺負後,本來是希望獲得家長的安慰,可是家長不但沒有撫慰孩子受傷的情緒,反而以更加極端的方式指責孩子,孩子覺得爸爸媽媽都看不起自己,難怪外麵的小朋友會欺負自己,他的自信在這一刹那坍塌了。有了這樣的教訓後,孩子再受到什麼委屈就不會告訴家長了,隻好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心裏,因為告訴他們也換不來同情,反而會受到一頓責罵。為了以後少受一些欺負,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怯,越來越低眉順眼。
孩子受了欺負,家長一定要平心靜氣,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理智寬容地處理,並盡量讓孩子自己處理,鼓勵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鼓勵孩子以暴製暴、以牙還牙,勢必會使孩子處在緊張、惶恐、不安的情緒中。
心理學家研究過孩子欺負人與被欺負這一現象,其原因並非是孩子霸道或者懦弱,而是因為孩子的語言能力還未形成係統,不像成人那樣豐富。如果大人需要某種東西,會向別人去借,而孩子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搶或者求助。其實,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完善這一係統。比如經常對孩子說:“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會兒嗎?”“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等我玩好了再給你玩可以嗎?”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在不斷的聽和說當中形成的,他的大腦中主管語言能力的係統需要得到這些映射才能完善,孩子絕對不會說他沒有聽到過的話。
又過了一會兒,樂樂跑過來跟她媽媽說想玩辰辰的小輪船,樂樂媽媽示意樂樂找我,由我去跟辰辰說。我把樂樂叫了過來,告訴她:“你想玩小輪船,為什麼不自己跟辰辰哥哥說呢?”樂樂想了想說怕辰辰不給。我鼓勵她:“你自己試著去問辰辰哥哥,如果他不肯,你再想想有什麼辦法可以使他答應讓你玩。”
樂樂在我鼓勵的目光下,終於自己去找辰辰了。
其中有一位媽媽看見我這麼做,忍不住說:“你可真夠有耐性的,要是我的話,直接把孩子叫來,讓他給別人玩一會兒不就可以了嗎?何必這麼迂回呢!”
不等我說話,樂樂已經拿著小輪船跑到我們麵前,說辰辰哥哥給她玩了。我笑著說:“樂樂真是個討人喜歡的孩子,不用我們幫忙,辰辰哥哥就願意給你玩了。辰辰也是個大方的孩子,這麼爽快就把心愛的玩具給妹妹玩了。”
強勢的孩子看見別人手裏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以最原始的辦法解決——搶。而更多孩子小時候一遇到問題就習慣找父母解決,比如想玩鄰居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自己不願意說,希望父母出麵解決,而父母也總是樂於為孩子解決問題。其實,這樣做無形中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隻要大人肯給他機會,他完全不需要大人幫忙,自己就能處理得很好。
5.吃虧究竟是不是福
“吃虧教育”和軟弱逃避有著本質的區別,讓孩子學著吃虧,是不希望孩子斤斤計較、自私自利,而最關鍵的卻是培養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春三月,桃花開得最是燦爛的時候,辰辰的心也開始活躍起來。他趴在窗台上仰望著外麵的藍天:“媽媽,天氣這麼好,這個周末我希望你和爸爸帶我出去郊遊。”
孩子的要求一點也不過分,我和老公安排好自己的事,打算帶孩子去接觸一下大自然。
很快到了周末,辰辰背著他的小書包,拿著他的遙控飛機和我們出發了。他說在小區裏玩遙控飛機一點也不爽,到廣闊的天空下玩,一定會更加盡興。
等我們到達度假區的時候,已經有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在玩了。辰辰看見其他孩子手裏色彩斑斕的大風箏,羨慕得不得了,那熱情程度超過了手裏的遙控飛機。我和老公找了一圈,也沒找到賣風箏的地方,我遺憾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辰辰。這時候,正好有一個放風箏的孩子看見辰辰手裏的遙控飛機,非常喜歡,於是辰辰決定用手裏的飛機跟他交換風箏。
兩個孩子很快達成協議,正當要交換的時候,孩子的媽媽阻止了他們,我忙問何故。孩子媽媽不好意思地跟我說:“這個風箏才二十塊錢,可是這個飛機看起來不便宜,你家孩子太吃虧了。”
我表達了辰辰確實很喜歡風箏,完全是孩子自己願意交換的意思,不存在吃虧不吃虧這一說。旁邊一位媽媽適時插話進來:“要是你家孩子真的喜歡風箏的話,我們跟你們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