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與唐森德博士說過:“生活的意義並非逃避吃苦,而是在於學習怎樣有益地吃苦。從小學會逃避痛苦的孩子,長大後會經曆加倍的痛苦……這些問題來源於逃避暫時掙紮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遲享樂的痛苦。如果我們學會失去即時所需的東西,對於不能馬上實現的願望感到難過,而後適應困境對我們提出的現實要求,歡樂和成功會接踵而至。”
所以,一個真正合格的父母,並非要替孩子規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幫助他逃避責任,而是使孩子通過挫折獲得成長的機會。
比如辰辰撐死小烏龜這件事。
為什麼我不偷偷買一隻差不多的烏龜回來替換掉,避免孩子傷心呢?因為,如果這樣做,他會以為小烏龜是不會撐死的,所以繼續不斷喂食,進而撐死更多小烏龜。這麼做孩子暫時不會感到傷心,可是他會造成更多的傷害。總有一天,他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他曾經害死了那麼多小烏龜!現在隻是烏龜,如果換成其他事物呢?為了避免他造成更大的問題,現在讓他明白烏龜已經死了,也許他會難過,但是起碼他知道了烏龜不能這樣喂食,以後他也就不會繼續這樣做了。
並且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告訴過他小烏龜會撐死這個事實,他卻沒把爸爸的提醒當成一回事,這是他自己造成的後果,所以他隻能自己承擔責任。
第二種做法是讓他知道烏龜已經死了,但再給他買一隻回來。雖然他不會再撐死小烏龜了,但是他很快就會忘記已經死去的小烏龜。這樣做的後果是:讓他避免了承受失去的痛苦。痛苦和擁有是成正比的,失去的痛苦越大,擁有的快樂就越大。正因為他沒有承受過失去的痛苦,他就不會明白擁有的快樂,更不懂得去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
既不偷偷替換,又不再買一隻回來,就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一個事實:小烏龜死了,爸爸媽媽是沒有辦法使它複活的,你的父母並非無所不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麵前扮演萬能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對孩子有害無益,孩子會覺得無論自己闖了多大的禍,製造了多大的問題,爸爸媽媽都有辦法替他解決,所以他會變得有恃無恐。讓孩子知道有些結果一旦產生就無法挽回不是一件壞事,隻有知道有些失去永遠都無法再度擁有,才會使孩子養成在做事情之前考慮後果的習慣。
最後,讓孩子接受這些“殘酷”的事實,他的內心雖然會經曆一段痛苦的考驗,但這一過程也應屬於他人生的必修課。他的小烏龜永遠地離開他了,所以孩子會有傷心、哭泣、不肯吃飯等表現。這也是考驗家長意誌力的一個過程。很多家長一見到孩子哭就心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使孩子立刻從痛苦中解救出來,隻要自己能辦到的事,立刻就會不遺餘力地去做。其實,父母隻有懂得利用這些事去引導孩子,才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懂得珍惜,善於承擔責任,並且內心強大,能夠承受痛苦的人。
對孩子是否有益,要從長遠考慮,不能僅僅以解決當下問題為衡量標準,而是要考慮到孩子的終身成長問題。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先要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直到半年後,我才又重新給辰辰買回來一隻小烏龜。現在,兩隻小烏龜還好好地在魚缸裏遊來遊去。
4.吃飯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之所以會越鬧越厲害,就是因為他抓住了父母的“軟肋”。
過年之前,接到我媽的電話,問我國外有沒有什麼比較好的改變孩子厭食的特效藥。我問她要幹嗎,她歎了口氣說,是表哥叫她問我的。原來表哥的女兒玲玲不愛吃飯,每頓飯都像受刑,搞得家裏雞犬不寧。我說要改變孩子不愛吃飯的習慣其實很簡單,哪需要什麼特效藥,那種東西根本沒什麼作用。我媽給我下達了任務,必須推薦一兩種,然後又忍不住感慨道:“我看就是現在條件太好了,在我們那個年代,家裏孩子多,有點什麼東西都是搶著吃的,哪用這麼費盡心機啊!”
我媽說的確實是事實,我開玩笑說如果孩子厭食就帶她去看《一九四二》吧。
過年的時候,我終於見到了玲玲(剛出生的時候見過她一次,好幾年不見了),那天幾乎聚集了所有親戚。小姑娘看起來非常乖巧、安靜,我實在難以想象這樣的小女孩會讓父母這麼頭痛。
到了吃中飯的時候,我就見到了這一幕。表嫂捧著飯碗哄她吃飯,可是折騰了一小時,隻喂了兩口,而且這兩口可以說是用盡了手段,甚至有點強喂。
她一會兒跟玲玲說今天有這麼多親戚在,玲玲要是不乖乖吃飯多難為情啊。玲玲才不管什麼難為情不難為情,根本不配合。表嫂又拿另一個孩子做榜樣,激勵她是個好孩子,一定不能輸給別的孩子,可玲玲既不吭聲也不吃飯。表嫂就有點火了,大聲斥責:“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啊,叫你吃點飯怎麼這麼費勁呢?你存心折騰我是吧?”玲玲被媽媽訓了也很不高興,堅決不吃。表嫂又軟下來,承諾隻要玲玲吃飯她就給玲玲買她一直想要的狗熊。可玲玲沒這麼好糊弄,非要馬上去買,並且絲毫不肯妥協,表哥隻好開車去給女兒買玩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