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孩子的事,讓孩子來承擔(3)(1 / 3)

任何原本喜歡做的事變成了被人催逼著做,那換來的隻能是抵抗和不合作。有的孩子甚至把吃飯作為和家長談條件的籌碼:要我吃飯也行,但是你必須給我去買某某玩具。家長為了孩子順利吃飯,往往無條件答應。

我曾跟一位上了年紀的奶奶聊天,她的有些建議雖然樸素,但絕對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鑒。

第一,以前的人為什麼吃飯那麼香?零食少啊!一到吃飯的點,誰都餓了,不用說就能吃很多。如果想要孩子正常吃飯,一定要注意零食,至少不能在吃飯之前給他吃。

第二,吃飯最重要的就是氛圍,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如果在一個壓抑、沉悶的氣氛下吃飯,誰都小心翼翼,誰都吃不好。

第三,很多父母把飯桌當成教育孩子的重要場所,這非常不可取。吃飯本是愉快的事,可是一邊吃一邊要接受教訓,哪個孩子還能有正常的胃口呢?

第四,不要幹涉孩子吃飯。比如有的孩子長得瘦,父母為了讓孩子多長身體,拚命讓孩子吃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厭食症。如果真的擔心孩子營養不夠,也要用其他辦法。比如,我們自己平時不愛吃某種食物,可是看見旁邊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就會忍不住去嚐一嚐,對待孩子也可以用這個方法。

第五,不要刻意苛求孩子的吃相。有些長輩特別注重孩子的吃相,喜歡在吃飯的時候糾正孩子拿筷子的姿勢、夾菜的姿勢,或者看見孩子吃飯的時候有米粒掉下來,就趁機給孩子上一堂不能浪費糧食的課。家長這麼做的出發點絕對是好的,希望孩子懂得節約,可是吃飯是件享受的事,如果被要求太多,誰都提不起興趣來。一盤再好吃的菜,如果我們被要求要嚼幾次才能下咽,任何食物都會變得索然無味了。其實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大人隻需要做好自己,孩子會照著做的。萬一孩子還是我行我素,也不要在吃飯的時候矯正,可以在平時的教育中見縫插針,效果遠比在飯桌上當場教育來得好。

5.不做“聽話”的孩子

我們一直要求孩子聽話,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的“聽話”孩子。

我的美國朋友傑克是個中國迷,春節的時候帶著他的小兒子波比來中國度假,我自然成了他最佳的向導。

頭兩天,我帶著傑克和小波比領略中國的風土人情,傑克操著外國腔很重的中文問我:“為什麼你們中國人對好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聽話呢?聽話跟是不是好孩子有什麼關係嗎?”

這還真問倒我了。是啊,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小的時候要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話,上學要聽老師的話,如果不聽話就會被訓斥,然後被扣下一頂頂“帽子”。我們必須做聽話的孩子,誰也沒有質疑過聽話的正確性。也許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我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做主,不應該按照父母的要求去過我們不喜歡的生活。可是在父母告誡我們這個不許、那個不許的時候,別說父母,就連我們自己都認為父母這樣做絕對沒錯,他們都是愛我們的。

沒錯,每一對父母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可是要求孩子聽話真的正確嗎?

我無法回答傑克這個問題,就反問他:“那你們是怎麼看待“聽話”這個問題的呢?”

傑克認真地跟我說:“在美國,說一個孩子真聽話,絕對不是誇獎他,甚至那是一個不怎麼好的形容詞。被冠上聽話的帽子的孩子,在大家眼裏就是缺乏主見、沒有冒險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人,長大是不會有大出息的。”

隨後的幾天,傑克讓我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異。那天下午,辰辰和傑克在花園裏玩,傑克又和我聊起了這個話題。

他說:“這幾天,我見識了中國的教育,讓我覺得最有問題的就是聽話教育。中國父母的口頭禪是:你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我不明白為什麼好孩子非要跟聽話聯係起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愛因斯坦、牛頓肯定不是聽話的好孩子。”

傑克很直白地指出,聽話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為了父母自己高興。如果說讓父母高興是孩子的首要義務和責任,那麼聽話的孩子確實要比不聽話的孩子做得好。

我小的時候算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至今在長輩眼裏還被形容為主意太大、心太大等,因為我常常有他們覺得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是我要感謝他們“縱容”我的不聽話,否則我長大後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可悲。因為我的生活、我的思想、我的行為,都操縱在別人手裏,也許這個別人是我的家人,也許這個別人是整個社會。

我們一直要求孩子聽話,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沒有主見、沒有個性、沒有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的“聽話”孩子。這些孩子從小就是聽話的“好”孩子,一路按照父母選好的小學、中學、大學讀下來,然後又開始按部就班地上班。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也有平淡的一生,很多人都以“平平淡淡才是真”來安慰自己。可是,希望過平淡的生活和隻能過平淡的生活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對生活的選擇,後者是讓生活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