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在教育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比如在某一場合中,我提出了“不做聽話的孩子”這個概念,立刻有一位媽媽出來反對。她很尖銳地指出,不要孩子聽話,那孩子要去馬路上玩耍,做父母的阻止,可孩子不聽,難道也不管嗎?
之所以說有趣,就是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經常會犯極端主義的錯誤。不聽話不意味著事事和父母做對,更不意味著什麼都以和父母意見相左才算不聽話。所謂“不做聽話的孩子”,是指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創新意識和人生理想。
劍橋大學的學生曾經舉旗起義,反對校方漲學費。央視記者柴靜在專訪英國劍橋大學校長樂詩克?伯瑞謝維茲爵士的時候,問他學生如此顛覆權威,身為校長,是否會感到難堪。校長卻隻是很輕鬆地說:不會,這是大學,需要辯論,如果他們不這樣,他們就不會在劍橋了。
在眾多育兒例子中我們肯定已經感覺到,任何最後有大出息的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以世俗的眼光判斷,他們都不是“聽話”的孩子。而那些小時候特別聽話的孩子,即使當時成績特別好,現在也隻是在某單位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反而是那些桀驁不馴的孩子,早就已經擁有很多成績。關於這點感受,參加過同學聚會的人可能最有感觸。
不讓孩子聽話,意味著給孩子更多的思想和行為自由。一個男孩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後要去月亮上!”媽媽笑著回答他:“好的,兒子,那你早點回來!”
這個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
孩子聽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壓抑本性的過程。從人性的角度上而言,沒有人喜歡處處被人管著。之所以孩子選擇了聽話,是因為他心裏明白,隻有做一個聽話的孩子,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喜歡,如果不聽話,爸爸媽媽就會不喜歡自己。這種父愛母愛是以控製欲為前提,而不是從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的。
有些父母擔心如果不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會被放縱得沒了分寸。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隻要平時的教育是持續而健康的,這種問題根本不會出現。因為孩子除了父母會約束他,整個社會的氛圍、整個周邊的環境都會製約他,所以父母真的不必再去要求孩子事事聽命於自己。孩子自己心裏其實是有譜的,做家長的不但不應該事事約束孩子,反而應該給孩子減壓,努力培養他的主見,不要用條條框框去磨平他的棱角。
我在教育辰辰的過程中,特別注意給他自己拿主意的權利。
有一段時間,辰辰特別喜歡玩某一種遊戲,可是等遊戲做完之後,通常時間就不早了。一般情況下,辰辰都在十點多睡覺,可是自從迷上這個遊戲後,他睡覺的時間越來越遲。老公跟我商量是不是應該禁止他玩遊戲,否則晚上睡的時間不夠,白天怎麼有精神學習呢?我說不用,應該讓他自己決定睡覺的時間。
每次到了他平常睡覺的時間,我和老公會提醒他該睡覺了,但是絕不會反複催促。
有一天,辰辰玩到差不多十二點才睡覺。第二天,他一直用的小鬧鍾沒有把他鬧醒,我和他有言在先:媽媽不催你睡覺,當然也不催你起床。
那天辰辰在自己房間裏喊我。我像往常一樣,輕鬆平淡地來到他的房間。辰辰滿臉都是焦急之色:“媽媽,今天我要遲到了。”
我“驚訝”地問:“你沒有聽見小鬧鍾響嗎?”
辰辰不好意思地說聽見了,本來想繼續睡一小會兒,可是一下就睡過頭了。我問他為什麼這次會睡過頭呢?辰辰抿著嘴沒有說話。
於是,這天辰辰在所有小朋友做早操的時候才到學校。老師並沒有批評他,但他自己覺得特別難受,因為有小朋友說他是小懶蟲。
回到家,辰辰一直悶悶不樂。我問他:“是不是遲到這件事令你特別難受?”
辰辰點點頭。
我繼續說:“遲到一次並沒有什麼,不過你要想想看,下次遲到會怎麼樣?”
辰辰想象了一下下次遲到的情景,堅決地搖搖頭:“媽媽,我下次一定不能再遲到了。”
“這可很難說,這次你為什麼會遲到呢?”
辰辰想了想說:“我玩遊戲玩得太晚了,可是我現在決定了,十點半必須要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