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孩子的事,讓孩子來承擔(3)(3 / 3)

我很高興,如果當時我規定辰辰必須十點半睡覺,恐怕隻能換來兩種結果:第一,他不情不願地按照我的要求去睡覺,但是心裏一定會有抵觸情緒;第二,他不斷跟我討價還價,以期延遲睡覺時間,最後他不高興,我也不高興。

自從這一次後,辰辰確實再也沒有遲到過。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聽話的大部分出發點也是為了他好,希望替他規避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句老話:沒受到教訓不長記性。與其提點他一百次,逼著他聽話,不如讓他自己做主。即使短時間內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結果,但是從長遠而言,這對孩子是有利的。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父母的話隻能是提醒、建議,聽或不聽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這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總是習慣性地替孩子規劃好未來的道路。可以這樣說,如果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內心的意願,我想這個孩子的內心應該沒有太多迷茫和煩惱。反之,這個孩子將會活得非常痛苦。在《養育的初衷》裏我就提到,我們所做的一切的初衷,都要圍繞孩子將來的幸福著想,要支持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替他畫好一個圈圈,讓他在裏麵掙紮。

我反複強調,父母的這種願望絕對是出於善意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風順、出類拔萃。可是這種要求真的合理嗎?孩子在我們這種願望的驅使下,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更不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什麼。他離真實自我越來越遠,長期處在迷茫中,埋沒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去迎合父母的要求。當他達到父母的要求時,父母興高采烈;當他的想法和父母的要求背道而馳的時候,父母就震怒,傷心,指責孩子不懂事,不體諒父母的心,甚至和孩子冷戰。

經常有父母對年幼的孩子說:“你要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再喜歡你了。”“如果你不聽話,我就讓×××把你帶走。”這時,孩子往往會摟緊父母的脖子,表示自己一定會聽話。孩子根本無法分辨父母的話是真還是假,他隻能壓抑自己的本性,迎合父母的要求,來換取父母對自己持續的愛。這是普遍的兒童心理。

父母這麼說,並不代表孩子不聽話就真不愛他了,但很多父母根本意識不到這麼做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傷害。

美國一家權威心理機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小時候受這種威脅過多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存在著對他人不信任、對未來充滿恐懼的心理。

我們應該捫心自問一下:我所要求孩子做的事,真的完全是為了他好,還是我自以為是為了他好呢?

當我們想明白這個問題的時候,就不會再處處要求孩子聽話了。

6.“拉菲”的啟示

作為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判斷,孩子的表現屬於正常還是反常,對於孩子正常的反應,應該接納、理解和尊重。

在別人眼裏,我和老公為人都挺大方,尤其是老公,如果外出吃飯碰到隔壁桌有熟人,經常會暗中替人家埋單。老公的這種性格讓他擁有很多朋友,所以我一直希望辰辰也能夠大方熱情,擁有很多朋友。

令我鬱悶的是,辰辰在這方麵完全沒有繼承我們的特點,甚至有點“葛朗台”的潛質。玩具和零食是辰辰最喜歡的,他有一個專門的房間放置玩具和零食,並且管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我看他吃牛肉幹吃得津津有味,就故意說:“辰辰,這牛肉幹是不是很好吃啊?”

辰辰認真地點點頭。

我繼續說:“那給媽媽吃一點吧?”

我本以為他會邀寵地貢獻他手中的牛肉幹,誰知道他看了看牛肉幹(那袋牛肉幹已經所剩不多),小聲說:“辰辰要自己吃。”

其實我隻是逗一逗他,可他的回答令我生氣,這麼小的孩子如果養成了自私的性格,將來誰會願意和他相處?想到生氣解決不了問題,我隻好壓住自己的怒氣,提醒他:“這袋牛肉幹是媽媽買給你的,媽媽想吃一點都不可以嗎?”

大概他也知道這確實是我買給他的,想了想說:“可是你已經給我了,那就是我的。”

我氣得要命,這是什麼邏輯?正好老公回來,見我表情嚴肅,忙問我發生了什麼。我小聲跟他解釋了一番,老公想表現一下他在辰辰心目中的獨特地位,過去跟孩子交涉。不知道辰辰是怕我吃醋還是葛朗台性格發作,不管老公怎麼討要,他都把牛肉幹緊緊地護住,就是不肯給。最後不知道他是不是煩了,跑進房間,還把門給關了。

老公看著辰辰稚氣的模樣,氣得發笑:“我們怎麼養了個小白眼狼啊!”

我沒有跟進房間去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