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天,我抱著電腦窩在沙發上看片子,旁邊堆了不少零食。辰辰跑過來想一起吃。我把零食護住,不給他吃。他驚訝地看著我,再次要求道:“媽媽,我要吃薯片。”
我一本正經地告訴他:“這是媽媽的,你不可以吃。”
辰辰還想耍賴,過來搶。我把手舉得高高的:“媽媽都是跟你學的。你不給媽媽吃,媽媽也不給你吃。”
辰辰挺會見風使舵,立刻說:“那我以後也給你吃嘛。”
我沒有繼續跟他“賭氣”,把零食拿給了他。
我跟他說,如果他是個小氣的孩子,什麼東西都不肯跟人分享,以後別人也不會跟他分享,他會失去很多人的喜愛。他揚著小腦袋問我什麼是分享。我說,就是把你擁有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吃、一起玩。他似懂非懂地說,有些小朋友的東西也沒給他吃,所以他也不想給他們吃。我趁機告訴他,那些小朋友的東西不給你吃,你是不是就不喜歡他們,也不想把自己的東西給他們了呢?那你也要做像他們一樣的小朋友嗎?辰辰想都沒想便說,他要做個大家都喜歡的小朋友。我又給他講了很多道理,他似乎真的想通了。
後來,家裏再有什麼客人來,辰辰都會把自己的東西貢獻出來。自然,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表揚,說他是個大方的孩子,人見人愛。自此,辰辰好像懂得了分享的樂趣,不用我們提醒,會主動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了。
一個朋友回國,帶了一瓶82年的拉菲送給我。我一直有收藏的習慣,自然對此愛不釋手,時時欣賞。辰辰在旁邊問我:“媽媽,這是一瓶珍貴的酒嗎?”
我笑著告訴他:“是啊,這是82年的拉菲。”
他再問:“你很喜歡它嗎?”
我摸摸他的頭:“是啊,媽媽很喜歡!”
有一天,老公有朋友過來拜訪,中午時分,我們留朋友吃飯,剛剛上桌,辰辰突然抱著那瓶拉菲出來了:“媽媽,這瓶珍貴的酒你要跟朋友分享。”
我有些尷尬,朋友一聽是82年的拉菲,連忙拒絕。我堅持把這瓶酒開了,並講了教育辰辰分享的故事。
事後,我陷入了沉思。當我要求孩子大方、不自私的時候,我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的慷慨呢?孩子是麵最好的鏡子!希望孩子身上具備什麼品質,做父母的得先具備這些品質,並用心將這些品質移植到孩子身上。
本來,事情到這裏應該告一段落了,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令我深思。
有一次朋友聚會,席間大家紛紛聊起自己的孩子,相互分享教育經驗。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大家聽,其中一位朋友聽得特別認真,結束前感激地說:“聽了你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實在太大了。我家孩子也有小氣這個毛病,這回我知道該怎麼教育他了。”
我笑笑跟她道別,能夠幫到身邊的朋友,我也覺得非常開心。
可是幾天後,這位朋友心事重重地給我打電話。
原來,朋友的孩子生日的時候,孩子爸爸從國外帶回一個機器人作為生日禮物,孩子當成心肝寶貝。有一天,孩子的小表弟和父母過來做客,小表弟見了機器人想玩,可朋友的孩子不肯,朋友覺得很丟臉,就把機器人拿過來給了小侄子。碰巧機器人又被弄壞了,孩子很傷心,整整哭了一夜,怎麼哄也哄不好。之後幾天孩子都一聲不吭,也不理睬父母。朋友擔心地說,早知道這樣,那寧願孩子小氣也不逼他共享玩具了。
這便是另一種極端了。
其實,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哭鬧耍賴、小氣自私都是特別常見的現象,甚至都不能算缺點,那是這個年齡段的特色。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影響,這些本來是階段性的正常現象就會成為孩子相伴一生的性格特征,比如自私、自我等。所以,父母隻需要客觀地看待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源,與孩子好好溝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父母會犯兩個錯誤,包括我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方得體。比如剛剛給孩子買了一個玩具,遇到了隔壁家的孩子要玩,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大方地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對方。可是孩子往往不肯合作,這時有的父母會覺得丟臉,采取強硬的手段把孩子的玩具奪過來給對方玩。這麼做不但不會使孩子學會分享,反而會在孩子心裏埋下不滿的種子,甚至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還有的父母認為隻要孩子有一樣東西沒有拿出來分享,就是小氣。這也是錯誤的認識。試想,如果有人要我們把老公送的結婚戒指拿出來共享,我們會願意嗎?前文中那孩子的機器人在他心目中也不亞於我們大人的結婚戒指啊!拉菲我可以拿出來共享,隻因為它的意義還沒到結婚戒指那麼重要。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麼可以要求孩子完全做到呢?如果非要這樣去勉強孩子,隻會傷了孩子的心。作為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判斷,孩子的表現屬於正常還是反常,對於孩子正常的反應,應該接納、理解和尊重。所以,從那以後,對辰辰特別有意義的東西,我都讓他自己決定是否和別人分享,即使他不願意,我也不會責備他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