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教育孩子也是個不斷自我反省的過程,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個道理。
7.讓孩子遵守社會規則
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以後孤獨,最好不要讓孩子在家裏擁有特權。即使是呼風喚雨的父母,也隻能保證孩子在家裏或者某些環境中擁有特權,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一輩子擁有特權。
周末,學校安排了親子活動,我和老公一起參加。五十來個學生加上上百名家長,場麵真是壯觀,辰辰一反在家的狀態,儼然成了個小領導,替我和他爸爸安排“活兒”,我們也樂得配合。
親子活動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其中有個遊戲節目,就是將所有的孩子分為八人一組,一共六組,讓孩子扮演大人的角色。我和他爸爸在一旁休息,邊看邊感慨孩子的精力真是旺盛,我們還真有點吃不消。隨即我看到辰辰他們那組似乎有點狀況,隻聽一個孩子大叫:“你們都必須聽我的。”
包括辰辰在內的其他七個孩子,並沒有理會那個憤怒的孩子。我好奇地繼續觀察著,那孩子見同學們都不理他,趕緊呼喚他的爸爸媽媽。孩子的父母本來也就在旁邊,一聽孩子的呼喚,趕緊安慰孩子:“齊齊怎麼了,誰欺負你了?告訴爸爸媽媽。”
孩子憤怒地指著其他七個小朋友說:“他們全部都欺負我。”
不等孩子父母說什麼,七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才沒有。”
原來孩子們自己選了一個組長出來,由組長來分配他們的角色,可是叫齊齊的孩子卻不高興了,他認為他才應該做組長,更應該由他來分配大家的角色,否則就不準玩這個遊戲,可孩子們哪聽他的啊。
齊齊的父母了解清楚情況後,就跟其他孩子商量:“孩子們,你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幫叔叔阿姨一個忙好不好,就讓齊齊當這次的小組長,活動結束了叔叔阿姨請大家去遊樂園玩好不好?”
其中一個孩子立刻拒絕道:“不行,遊樂園我們可以叫爸爸媽媽帶我們去,但是活動一定要聽大家的。”
齊齊的父母見孩子們不肯合作,改變了策略:“你們怎麼不聽大人的話呢?”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你幹嗎不叫齊齊聽你的話啊?”
這時候,其他孩子的父母也紛紛過去了,齊齊的父母轉而央求大人:“大姐,拜托你給你家孩子說說,就答應我們齊齊這一回吧,這孩子在家的時候,我們什麼都依著他,他已經習慣了。”
其中一位媽媽麵帶不爽地說:“我們孩子在家也是爺爺疼奶奶愛的,我也沒辦法。”
齊齊的父母繼續低聲下氣地央求孩子和大人。大人臉皮薄,也不好意思拒絕得太明顯,都以孩子為借口:“現在是孩子遊戲的時間,我們也不好勉強孩子,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最後,孩子們反而惱了,都不願意跟齊齊玩了。齊齊惱怒地對父母發脾氣:“我要他們都聽我的,我要他們都聽我的!”
他父母在一邊哄他:“齊齊乖,爸爸媽媽都聽你的,回家後爺爺奶奶也都聽你的。”
最後,還是老師過來才讓齊齊歸了隊。但是孩子們明顯不太願意跟齊齊玩,齊齊在小組裏看起來很孤單。老師跟齊齊的父母說這孩子不太合群,孩子們都不願意跟他玩,家長平時要注意家庭教育。雖然齊齊的父母連連點頭說一定會注意的,但是我從他們的神態中感覺到,這可能是他們一貫的反應而已,回到家肯定依然如此。
從齊齊父母的態度上,我們不難看出,在家裏齊齊肯定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得以齊齊的意誌為轉移。
其實,這個問題在現代獨生子女的家庭裏相當普遍,隻是有的輕一些有的重一些,而齊齊顯然屬於比較重一些的情況。
在一般家庭裏,有什麼好吃的,家長首先想到的是給孩子吃,絕對不會先考慮自己;有什麼好穿的,肯定先緊著孩子給,自己怎麼樣都無所謂。孩子有什麼需求,全家人盡全力去滿足他。為了哄孩子高興,玩遊戲的時候讓著孩子,故意輸給孩子更是常見的做法,生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孩子在家裏就是太陽,誰都得圍著他轉。他不需要體諒爸爸媽媽,不需要遵守規則,因為他的喜怒就是家裏的規則。隻要誰讓他不高興了,就必須承擔把他哄開心的責任。隻要是他的要求,不管過分還是不過分,大人必須答應,而且還得及時。如果大人猶豫一下,那麼就捅馬蜂窩了。爸爸媽媽的遷就和疼愛讓他以為這個世界就是繞著他轉的,誰都得聽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