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孩子的事,讓孩子來承擔(4)(3 / 3)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別說感恩,連一般的規則都不明白。並非他不懂道理,而是家長沒有教會他規則。比如在學校裏,如果有小朋友讓他先上了廁所,他不會向小朋友道謝,他覺得其他人都應該讓著自己、遷就自己。如果有誰不遷就他,那才是不對的。

可是這樣的孩子到了社會上,首當其衝的就是失落和不適應。他發現老師不會獨寵自己,小朋友們也不愛跟自己玩。他故技重施,希望別人都聽命於自己,可是往往發現在家好使的辦法到了學校裏都不管用了。於是,他隻好對父母發脾氣,因為父母會無條件地遷就自己。

然而,有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對孩子的危害。當孩子被小朋友們排擠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開心。於是,他們想辦法收買其他的孩子,甚至低聲下氣去求其父母,繼續為孩子營造這種眾星捧月的感覺。

關於這點,我親身經曆過一件事。有一次辰辰拿著一艘輪船在花園裏玩,一個孩子看見後非要把輪船占為己有。辰辰當然不肯,那個孩子就哭鬧起來。哭聲引來了他的媽媽,他媽媽勸辰辰把玩具給她孩子玩,她願意買其他更好的玩具給辰辰。可那玩具是辰辰的生日禮物,辰辰拒絕了。那位媽媽看見我後,就跟我說願意花兩倍的價錢買這個輪船,叫我跟辰辰商量一下,沒準孩子就答應了。我笑笑說:“這是孩子的東西,我做不了主。”

那位媽媽很不高興地嘟囔了一句:“你怎麼連個孩子的主都做不了,還怎麼帶孩子啊!”

有些父母礙於情麵,也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表現大方慷慨的一麵,往往會半哄半逼著孩子出讓自己心愛的玩具。我對這種做法很不讚同,一是這對別人的孩子沒好處,他會覺得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隻要出動父母,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二是會讓自己的孩子心靈受傷,孩子會覺得連爸爸媽媽都不維護自己,從而和父母產生隔閡。

後來,我跟那孩子說:“如果你確實喜歡這個玩具,願不願意自己跟這位辰辰小朋友商量一下,讓他借給你玩一會兒?”

那孩子大概知道這次哭鬧不會起作用,但又確實喜歡這個玩具,有點心動了。以我對辰辰的了解,不是徹底奪去他心愛的玩具,他是願意借給別人玩一會兒的。

可是正當那孩子努力想跟辰辰商量的時候,他媽媽一把摟過他:“算了,我們不玩就不玩吧,媽媽帶你去買更好的。”

看著母子離去的背影,我隻好無奈地歎了口氣。本來如果他媽媽支持孩子的話,是一個培養孩子禮貌和結交小朋友的好機會,可是因為媽媽的狹隘,孩子失去了這個對他成長有利的機會。

除此之外,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處處淩駕於其他小朋友之上,將好東西占為己有,是孩子的一種能力,這樣孩子不會被人欺負。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家教講座,很多父母都是和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去聽的。其中一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我累了,你去搬個凳子給我坐。”另外一個孩子聽了,就去旁邊搬了個凳子給他。孩子的媽媽沾沾自喜地跟我說:“我這孩子比我和他爸強多了,平時他都是指使其他孩子做事的,長大肯定能做個領導。”

我想,如果把指使別人作為一種領導的必要條件,那麼領導也太容易做了。有些孩子脾氣確實好,所以往往會遷就這些霸道的孩子,可是家長能保證孩子一生遇到的都是好脾氣的人嗎?我想更多的人會對這種行為感到反感和抵觸。

我們可以看看身邊的成年人,如果有人在單位對其他人頤指氣使,我想大家不但不會把他奉為領導,聽從他的差遣,反而會把他排擠出這個圈子,最終他會成為獨行俠,沒有朋友,沒有社交。

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以後孤獨,最好不要讓孩子在家裏擁有特權,這是不可取也是不現實的。即使是呼風喚雨的父母,也隻能保證孩子在家裏或者某些環境中擁有特權,不能保證孩子在社會上一輩子擁有特權。孩子在家裏的時候,一不順心就滿地打滾,父母出於心疼往往答應孩子的要求,可是等孩子到了學校或者社會這個大環境裏,這些在家管用的招數往往失效,孩子適應這種變化需要經受很多失落和挫敗。父母妥協是因為愛孩子,可是其他人不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和規則來遷就不遵守規則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受到大家的責難和排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以後能被其他人接受和喜歡,就應該讓孩子明白,他應該遵守規則,平等地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