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我又慶幸又難過。我慶幸,是因為我麵對的是一位還可以溝通,內心還是更關心學生成長的老師;我難過,是因為還有更多的孩子在作業堆裏苦苦熬著。
晚上辰辰回來,興奮地告訴我老師沒有批評他,隻是把他叫到辦公室裏詳細地問了他麵對這麼多作業的感受。
後來我發現辰辰的作業明顯減少了。令人欣慰的是,期末我去開辰辰的家長會,辰辰所在的班級總體成績排了全校第一,辰辰的班主任也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這算是一個雙贏的結局吧!
在和很多媽媽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們對學校的有些做法很不滿,但也僅僅停留在不滿和抱怨階段,既沒有想辦法改善,也沒有積極去找老師溝通交流。有的說不知道該怎麼說,怕老師不高興。有的認為做了肯定也不會有效果。可是如果家長袖手旁觀,不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又怎能指望天降奇跡呢?消極被動的家長,怎麼能培養出積極主動的孩子呢?
3.該不該給老師送禮
其實在送禮這件事上,沒有絕對的提倡,也沒有絕對的反對,家長的心態至關重要。如果是對於老師教育成果的肯定和感激,出於友好尊重並非不可,誰的工作都希望被人肯定。但是別有用心的送禮就有害無益了。
周末,樂樂媽媽帶樂樂過來玩,樂樂顯得不太開心,她媽媽也是一副很不高興的樣子,我忙問其故。樂樂媽媽氣憤地跟我講了經過。
原來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學校要舉行六一晚會,每個班級都要出一個節目。樂樂自身條件不錯,被選中參加班裏排練的舞蹈。樂樂非常用心,除了學校裏必要的練習,回到家也自覺地排練,跳得像模像樣的,爸爸媽媽決定表演那天要帶全家人去觀看樂樂的舞蹈。可是沒過幾天,樂樂和其他幾個孩子竟然被刷下來了。老師也沒說具體原因,隻說決定讓那幾個孩子去跳。
雖然老師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令樂樂媽媽很反感,可是她不想讓女兒對老師有不好的印象,就安慰女兒:“班級是個大集體,有那麼多同學,不可能每個同學都上去表演,也許老師發現那幾個同學更有表演天賦,為了班裏的舞蹈取得更好的成績,老師才會換人的,有時候我們也要有綠葉精神。”
樂樂聽了媽媽的話,把頭搖成了撥浪鼓:“媽媽,才不是呢!那幾個人跳得比我差多了,不信你可以去學校看看,她們之所以可以去跳舞,是因為她們的爸爸媽媽給老師送了東西。媽媽,你也去給老師送東西吧,我想參加跳舞,我都練了好久了。”
望著女兒充滿期待的臉,樂樂媽媽不知道說什麼好。她特地側麵去了解了一下,果然和樂樂說的一樣,那幾個被換上來的人,父母都下了不少功夫。
樂樂媽媽去找老師,當然沒提送禮的事,隻問老師為什麼突然要換人,這樣對孩子的打擊會很大。老師振振有詞地說,樂樂在班裏的表現確實很不錯,可作為老師要顧及每一個孩子,那幾個後來替換上去的孩子,平時膽子比較小,所以才會給她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樂樂媽媽差點質問老師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已經收下的禮,可她不敢跟老師鬧得這麼僵,隻好悻悻地回來了,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解釋。
樂樂的爺爺奶奶知道了這事,連連怪她不會做人,家裏又不是拿不出這個錢,平時逢年過節應該多去老師家裏走動走動,多“意思意思”,要是早做了這個功課,樂樂怎麼還會被刷下來呢?
她憤慨又無奈地說,她實在看不過學校裏也有社會上這些歪風邪氣,心裏十分排斥這種做法,可是她又不希望女兒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對於這個禮是送還是不送,她實在非常矛盾。
樂樂媽媽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給老師去送禮吧,內心實在看不起自己這種行為,又擔心孩子過早地接觸這些社會習氣,對孩子的成長不好。可是不送吧,又擔心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盡心,心裏特別矛盾。所以很多家長盡管鄙視這種行為,還是會選擇隨波逐流,偷偷地送。
自古以來,送禮幾乎是中國人拉攏人情的一種重要表現方式。如果親人病了,很多家屬會想方設法給醫生送上一個紅包。有事要辦,會去給相關人員“意思意思”。不知何時,這股風也刮到了教育界。
那麼,我們來把這個問題抽絲剝繭一下吧!
送禮這個問題說小了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夠得到公平教育的問題,說大了關係到每個教師的師德問題。
曾經有一位老師也向我感慨過家長送禮的事。本來她也不好意思收,可是看到其他老師都在收,漸漸地也收得心安理得了。不過,她一邊收一邊卻覺得自己的行為離當初做老師的初衷越來越遠,甚至覺得自己對不起教師這個職業,對教育事業也沒那麼用心了。她最後說:其實從教這麼多年,最令她感動的還是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候,一位學生送給她一盆親自栽種的文竹,直到現在還養在家裏的陽台上。
我們先來看一下家長送禮的初衷:希望和老師拉近距離,使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應得甚至多於其他學生的照顧。那麼給老師送禮是否就是最佳手段呢?誠然,本著拿人手短的古訓,老師收了家長的“意思”,總會對孩子多些照顧,否則怎麼跟家長交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