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裏有兩點值得思考。第一,其實老師對於請客送禮的家長,內心是輕視的,所以對學生的關照並非出於喜歡學生,而是看在錢財的分上,而真正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的隻有愛和耐心。第二,家長雖然給老師送了禮,但內心對老師的師德肯定是持否定態度的。失去了相互尊重這個前提,送禮還有積極意義嗎?
很多家長前腳給老師送了重禮,後腳就在家裏感慨現在的教育真黑,老師如何如何,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還小,還處於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如果讓他們長期接觸到這些言論,很可能使孩子對老師、對社會失去信心,甚至會形成反社會的人格。這種人格一旦形成,其危害難以言說。
有人可能會說,那堅決不送禮。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難道家長要袖手旁觀嗎?所以,我們就要探討一下,既然送禮並非是最佳手段,那麼是否有其他做法可以替代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家也曾遇到過,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一些啟示。
辰辰剛上學的那年春節,我和老公去給孩子奶奶送禮,婆婆看著那一堆禮品,突然問我:“你給辰辰的老師送了嗎?”
我一愣,因為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婆婆一看我的表情就知道我根本沒送。她苦口婆心地跟我分析道理:“給不給我們送都是其次,關鍵是要把老師打點好。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就算老師想每個都照顧到,他也顧不過來啊。其他孩子的父母都會向老師意思意思,你也趕緊把這事給辦了。”
我內心有些抵觸:“這樣不太好吧!”
婆婆正色道:“有什麼不好的,你隨便去周圍打聽一下,有幾個不送禮的,你可別太清高了。”然後婆婆給我列舉了很多送禮的好處,並用了一個很新潮的詞,說現在是個“拚爹拚娘”的時代,隻是現在拚的不是誰家的父母把孩子教得更好,而是誰家的父母經濟實力更雄厚,出手更大方。
我還是有點不情願:“孩子在學校裏的表現還不錯,老師也挺喜歡他的,我覺得現在就挺好的。”
婆婆有自己的理由:“你送了,老師對辰辰就更好了,這叫錦上添花。你非得等到孩子受了委屈、受了不公正待遇再送,那就來不及了。”
最終,我並沒有給辰辰的老師去送禮,因為我和老公都沒有找到非給老師送禮不可的理由。但是,當辰辰在市裏的作文比賽中得了一等獎的時候,我和老公讓辰辰親自挑選禮物去送給老師。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你最後不還是給老師送禮了嗎?
其實,之前送和之後送有著本質區別。如果春節的時候我給辰辰的老師送禮,那等同於用金錢腐蝕老師的師德,即使換來了老師對孩子的重視,但這種在金錢驅動下的重視,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有利。可是之後送禮,意義完全不同。首先我們並沒有瞞著孩子,完全讓孩子自己去挑選禮物送給老師,孩子不會覺得送禮是件多麼見不得人的事,更不會聯想到爸爸媽媽給老師送禮了,以後老師一定會對他更好的;其次,我們送禮的目的是出於感激,不是賄賂老師,讓孩子明白自己取得的成績離不開老師的教育,讓他學會感恩。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和尊重。每個老師都喜歡優秀的孩子,我們與其把精力花在想方設法給老師送禮上,倒不如把心思用在教育孩子上,把孩子教好了,送不送禮就在其次了。
有一些清高的家長,絕對不給老師送任何禮物,隻要送禮就認為是阿諛奉承。
其實在送禮這件事上,沒有絕對的提倡,也沒有絕對的反對,家長的心態至關重要。如果是對於老師教育成果的肯定和感激、出於友好尊重,並非不可,誰的工作都希望被人肯定。但是別有用心的送禮就有害無益了。
另外,家長也可以利用這件事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和老師的關係,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老師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是不是應該向老師表達謝意。在某些節日的時候,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或者零花錢親自為老師挑選禮物。如果父母能夠利用這樣的機會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那麼就能化不利為有利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每位家長思考:家長給老師送禮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得到公平的機會,可是我們更清楚這個世上沒有真正的公平,“不公平”現象存在於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裏。如果家長給孩子營造絕對公平的氛圍,是否對孩子真的有利呢?很多孩子畢業走上社會後,極端不適應,因為學校相對簡單,可是社會複雜,孩子看到的完全是另一麵。在真空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差。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在學校裏不經受挫折,那麼他走上社會所經曆的挫折會是學校裏的千百倍,做父母的能幫孩子一世嗎?所以讓孩子明白隻有努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隻有自己足夠強大,遭遇不公平的機會才會越少,這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讓孩子學會正確麵對挫折,遠比替他掃平挫折來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