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麵對難題,利於孩子成長是前提(2)(3 / 3)

4.該不該讓老人帶孩子

據調查,中國有一半孩子是由老人在照料,年紀越小的概率越大。很多年輕的父母內心很想自己照顧孩子,但在現實的壓力下,迫於經濟現狀、事業追求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由此,隔代教育的種種問題開始產生。

朋友的孩子即將周歲,上次見麵已經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蹣跚地走上幾步,想來現在應該能搖搖擺擺地走路了。周末在網上遇見她,隨口問起孩子,朋友歎氣說,本來孩子已經勉強會走了,現在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連原先都不如了。當時有事,我也沒細問她原因。

周歲宴上,我見到了朋友的孩子,果然像她說的,連下地都不行了。我大為驚訝,按原先估計,即使還不能自己走路,估計也差不多了吧?朋友跟我講了原因:自從她升職後,工作更忙了,沒有時間照料孩子,就把公婆接了過來。公婆對孫子特別疼愛,事事照料周到,來了一個多月時間,很少讓孩子下地。她反對,可是老人說誰見過六七歲的孩子還不能走路的?過段時間自然會走。朋友憂心忡忡地說:這樣下去,孩子還不知道養成什麼樣呢?言語中流露出對老人帶孩子的不滿,可又不知道怎麼辦。

據調查,中國有一半孩子是由老人在照料,年紀越小的概率越大。很多年輕的父母內心很想自己照顧孩子,但在現實的壓力下,迫於經濟現狀、事業追求等原因,不得不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由此,隔代教育的種種問題開始產生。

很多年輕父母看見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缺點,開始後悔讓老人帶孩子。有的一邊埋怨一邊又無可奈何,甚至引發家庭戰爭。

隔代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補償心理導致的溺愛

大多數老人都在物資極度貧乏的情況下長大,所以麵對孫兒輩,特別想將自己年幼時沒有享受過的,或者沒有給子女的生活,補償到孫兒身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愛,可是表現形式往往是毫無原則的縱容和溺愛,對孫兒的所有事情都采取包辦手段。比如不厭其煩地收拾寶寶亂扔的玩具,到了孩子該自立的時候,還給孩子穿衣喂飯,或者孩子把什麼東西給摔了砸了,老人最多嘮叨幾句,很少會和孫兒較真,以致造成孩子蠻不講理、任性自私、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現狀。由老人帶大的孩子特別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反應遲緩,極端怕事,一遇到問題就想躲回家中;一個是飛揚跋扈,囂張自私,破壞力極強。

(2)老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差

老人生活的時代和我們不同,很多觀念差異很大,在教育觀念上普遍比較落後。可以說在很多老人的觀念裏,根本沒有早期教育和智力開發。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不也是這麼過來的,現在不是好好的?”

另外,由於他們與社會的聯係逐步減少,觀念得不到更新,不懂得該如何引導孩子。對孩子因為好奇而出現的“破壞”“危險”行為盲目地加以阻止,容易壓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導致孩子缺乏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3)教育觀念上的差別

在教育孩子上,老人對孩子比較寬容,父母多偏向嚴厲,這就容易造成分歧。老人溺愛孩子的時候,父母會提出抗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就會阻撓。因為標準不同,所以在教育上容易深一腳、淺一腳。比如,父母正在教育孩子某種不當行為時,老人容易幫腔,甚至說:“你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嗎?”孩子知道有人撐腰,容易變得有恃無恐。因為老人在言語中已經使孩子的行為合理化,父母教育孩子就容易被孩子抵觸,甚至產生敵對情緒,使親子關係漸漸疏遠。

(4)先天的身體劣勢

老人年紀大了,動作變得遲緩,無法帶著孫兒去戶外活動。老人思維也不如年輕人那麼清晰、有邏輯。老人帶大的孩子容易安靜有餘,活潑不足,社交能力欠缺。一來會使孩子的智力發展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孩子視野狹小,嚴重的會出現幼兒心理老齡化等;二來戶外活動少、缺少運動,容易造成體弱多病。

可如果說老人帶孩子都是弊端,那也是極端、片麵和不公正的。老人帶孩子其實也有很多年輕父母難以企及的優勢。

首先,很多老人具有撫育多個孩子的經驗,對孩子生長過程中的很多問題都輕車熟路,可以幫助年輕父母解決很多實際問題,讓年輕父母省心不少。

其次,在心態上老人比年輕父母更有優勢。他們一般已經離休,沒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心態往往比較平和,而年輕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壓力過大,很容易情緒緊張。在教育孩子上,老人一般比年輕父母更具有耐心。

老人比年輕人更具有兒童心理。老人經常會跟子女賭氣,讓子女來哄自己。其實正是由於這種心理反應,使他們更容易和孩子玩到一起。而這種愛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姆帶孩子不能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