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插嘴道:“其實說穿了就是古代經常說的因材施教嘛!”
我笑著點點頭:“可以這麼說。”
現在,家教書特別多,書中的理念很多完全不同。比如這本書說若要讓孩子好,媽媽就必須狠,可另外一本書說,媽媽必須充滿愛。到底哪種觀念才是正確的呢?隻能說都有一定的道理,至於具體實施哪一種,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也要根據不同的事情。比如孩子吃飯不聽話,這時候媽媽就要學會狠了,如果端著碗追在孩子後麵,苦口婆心才能喂上一口,肯定會害了孩子。
另外,很多媽媽在購買這類書籍的時候,往往是已經在實際教育中遇到了難題,期望找到解決辦法。但是教育是個完整而係統的工程,即使書上的問題和自家孩子差不多,也要具體看程度是否一樣,否則也未必有效。對於孩子的頑疾,有時候甚至可用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辦法。
下麵這兩個故事,也許會讓家長們得到一些啟示。
有一個高中生,因為學習壓力大,於是模仿別人開始抽煙,抽著抽著就上了癮。父母知道後,嚴厲地批評了他,勒令他必須戒掉。孩子表麵答應了父母,可還是忍不住偷偷地抽。父母又苦口婆心地勸他不能染上這個壞毛病,他很無助地說,其實自己也希望可以戒掉,可是一煩躁起來,煙癮就上來了,忍著很辛苦。
有一次,媽媽看見他又在房間裏偷偷地抽,問他煙就這麼好抽嗎?孩子說是的,那是一種精神依賴。媽媽一聽,什麼都沒說,轉身下樓去買了兩條香煙給孩子,說:“既然你覺得抽煙的感覺這麼好,媽媽不再阻攔你,你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抽。從現在開始,你就正大光明地抽煙,必須把兩條煙抽完了,你才能幹其他事情。”
孩子開始不停地抽煙,但抽完第二包的時候,孩子把剩下的煙往地上一扔:“媽媽,我受不了了,嘴巴都麻了,嗓子也很難受,我現在看見煙就要吐了。”就這樣,這個孩子真的把煙給戒了。因為他一想起這次的經曆就對煙再也提不起興趣來。
這位媽媽用這種特殊的方法成功把孩子的煙癮戒掉了。
一個孩子迷上了網遊,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經常趁父母上班後溜回家打遊戲。父母氣得把電腦砸了,孩子幹脆在外麵上通宵。父母經常滿大街找他,甚至用經濟製裁來對付他。但孩子手裏有著為數不少的壓歲錢,又有長輩的疼愛,根本就不缺錢。父母怕他在外麵徹底學壞,隻好又買了台電腦回家。
期末成績出來,孩子門門功課都紅燈高掛。父母意識到再這樣下去這個孩子就徹底毀了。第二天,媽媽跟單位請了半個月假,孩子對於媽媽不去上班很意外。媽媽說:“遊戲這麼好玩,媽媽陪你一起玩。這半個月裏,我不去上班,你也不用去上學,我們就好好玩半個月吧。”
孩子一聽有這種好事,高興得很,非常耐心地教媽媽玩遊戲。媽媽說一起玩遊戲可以,但是這半個月裏兩人都不能出家門,並且不準幹其他事情,就是一門心思玩遊戲。孩子愉快地答應了。
前三天,孩子玩得特別高興,以前玩遊戲還得擔心挨罵,現在可是媽媽恩準的。到了第七天,孩子漸漸覺得有點厭煩了。以前爸爸媽媽經常阻止,所以想玩的欲望特別強烈;現在媽媽不但不阻止,還跟自己一起玩,完全沒有以前那種感覺了。到了第十天,孩子跟媽媽商量能否幹一會兒其他事,媽媽說不行,咱們有言在先的。到了第十三天,孩子受不了了,實在不想玩了。他想出去透透氣,想做點其他事,但媽媽堅決反對,要求他言而有信。這樣堅持到十五天,孩子跟媽媽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想碰電腦遊戲了,快點把電腦從我房間裏搬走,我一看見它就想吐!”果然,孩子對電腦遊戲徹底失去了興趣,半年後,電腦上積滿了厚厚的灰塵。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勸導壓製,特殊問題可以用特殊辦法解決。教育本身根本沒有框架,就像水沒有形狀一樣,我們根本無法說出水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但它裝在不同的容器裏,就會呈現不同的形狀。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製宜,教育好孩子將不再是難題。
2.實施快樂教育還是成功教育
如果把快樂教育和成功教育當作兩個需要分離的方法,那則是教育觀念中最大的誤區。在現實社會中,處處不成功的人,很難獲得快樂。但是以極端的方法去追求成功,同樣也不快樂。
我們希望孩子快樂幸福,也希望孩子出類拔萃,可是很多時候,總會麵對一個尷尬的問題:到底是對孩子實施快樂教育,還是成功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