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解地問為什麼。
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一些場景:
●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爸爸拚命工作,回家歉疚地對孩子說:爸爸工作太忙了,不能像別的爸爸那樣經常陪著你。
●父母遺憾地對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說:都怪我們做父母的沒本事,如果我們是×××局長,你就不用自己辛苦找工作了。
●孩子要結婚了,父母愁眉苦臉地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對孩子說:我和你爸能拿出來的就這麼多了,都怪我們沒能力,不能像別的父母一樣,孩子還在上學就給買好了婚房。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話產生的後果:
●爸爸忙了一天非常累了,想休息一下,孩子卻要爸爸立刻陪自己玩。爸爸試圖說服孩子,孩子卻理直氣壯地說:平時你就陪我不夠多,現在就是你彌補的時候,你還推三阻四的?於是,爸爸隻好放棄休息,拖著疲憊的身體遷就孩子。
●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可是突然發現×××能力、業績全都不如自己,卻坐上了管理者的位置。一打聽,才知道人家上麵有人,於是回家衝父母發脾氣:我這麼努力還不如人家爸爸一句話,我真是背,沒有攤上有關係的父母。
●孩子拿著父母的積蓄,買了不大不小的婚房,麵對每月的貸款,看著別人又購買了新車,埋怨父母:你們要是給我打好了基礎,我至少可以少奮鬥十年。
父母之所以會對孩子說這些懺悔的話,是覺得自己給孩子的東西太少了。可現實往往不是父母給得不夠多,而是太多了。以前物質匱乏的時候,孩子吃不飽,穿不暖,父母反而不覺得虧欠孩子。如今一切都好了起來,父母卻都把自己定位為罪人,因為沒有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沒有替孩子解決更多的現實問題。父母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所以時不時地向孩子表達這種心情。父母這樣做是希望自己的內心能夠好受一些,更希望孩子能夠體諒自己。結果孩子的感恩之心越來越淡薄,怨憤之心卻越來越重。
本來孩子並沒有覺得自己受罪了,但父母經常向孩子懺悔,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真的覺得自己受罪了,開始在心裏責怪父母。當孩子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他不會認為這是自己應該解決的,而會認為這是父母沒有替自己解決好。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解決,他不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而是責怪父母沒能力替自己解決。這種想法會在孩子心裏產生消極的影響。孩子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差距,而是從父母身上尋找差距,直接的後果是孩子沒有擔當、缺乏責任心。
孩子太缺乏感恩和擔當,正是因為父母太愛把一切問題往自己身上攬了,把原本不屬於父母的責任都加諸自己身上,有事沒事喜歡向孩子懺悔幾句,唯恐孩子不知道我們多想給他更好的生活。這生生剝奪了孩子體諒父母、感激父母之心。
當我把“別向孩子懺悔”這個觀念提出來的時候,朋友反問我:“你不是一直主張要勇敢地向孩子認錯嗎?”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父母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都能清楚地分析和解決問題,但在教育孩子上卻雲山霧罩。父母做錯了事,比如錯怪了孩子,或者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如果父母為了家長的權威,不願意向孩子道歉,這顯然是不對的。可因為沒有讓孩子過上人上人的生活而向孩子道歉,顯然做過了頭。先不說能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父母沒有多少,即使真的到了那個程度,什麼都給孩子安排好,讓他一輩子不用發愁、不用奮鬥就是對得起孩子了嗎?如果真這樣做,我隻能說幸虧這些父母沒有達到更高的成就,否則隻會害孩子更快。“我爸是李剛”這樣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作為父母,我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得幸福。不說自己的孩子擁有得更多,但別家孩子有的東西,至少也不能缺。我們可以省吃儉用,也絕不虧待孩子,隻要孩子開心,再苦再累也覺得甘之如飴。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這種情懷很偉大,可是有一種愛更偉大,那就是讓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性格,努力進取的品質,追求幸福的能力。做父母的責任便在於此。我們希望替孩子安排好一切的心態,其實對孩子並不好。
一個人沒有了自己的追求,沒有了自己的努力,不會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一輩子都會活得很空虛。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富二代精神空虛的原因。當他們失去了自己努力的動力後,必然追求一些暫時可以麻痹自己精神的東西,比如喝酒、遊戲,然而這樣做,暫時得到了安慰,過後卻更空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並非父母的地位和金錢,而是珍貴的品格,這才是讓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父母沒有為孩子提供更優越的生活,並沒有欠孩子什麼,但是父母如果沒有讓孩子擁有珍貴的品格,才是真正欠了孩子。如果家長真的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那麼愛孩子的眼光應該看得遠一些,再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