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愛沒法照搬,愛的分寸靠自己(3)(3 / 3)

很少有人會對這種做法提出異議,因為我們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曆過這樣的對話,當有了孩子後,也許也跟孩子這麼說過。我們知道這隻是要求孩子聽話的一種手段,怎麼可能真的不要孩子呢?所以,大多數人根本不會覺得這麼做有什麼不對。

可是如果讓我們回到孩提時代,尤其是三五歲的時候,當爸爸媽媽這麼跟我們說的時候,我們往往以為爸爸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內心產生的是恐懼。為了不被父母遺棄,我們會立刻答應父母的要求——一定會聽話。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孩子內心充滿恐懼,時時擔心被父母拋棄,顯得焦慮不安。當孩子成年後,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在戀愛和婚姻裏都會表現出不自信,對未來懷有恐懼心理,時常擔心被配偶拋棄,便會要求對方更多的愛來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當他不斷想抓住身邊的東西時,往往他最恐懼的結果開始出現。

另外,這種心理也會阻礙孩子自身的發展,因為對他而言,未來是未知和恐懼的,他隻想緊緊抓住眼前的東西,沒有勇氣去麵對未來的變數。

父母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耐心。當孩子表現出不聽話或者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不是耐心地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再對症下藥,而是為了快速達到教育目的,用威脅的手段讓孩子就範。父母往往傳達給孩子一種信息:隻有你聽我的話,按照我的要求做事,我才會喜歡你,才不會不要你。父母說這樣的話往往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因為孩子大了會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會真的不要自己。

於是,孩子長大後,當他的行為符合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就顯得開心,反之,父母就會冷言冷語,甚至用冷暴力。

比如,父母不喜歡孩子從事的工作,就以冷戰等手段迫使孩子乖乖就範;父母不喜歡孩子談的女朋友,而希望另一個女孩做自己的兒媳婦,溫和點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勸說,擺明自己是替孩子著想,激烈點的父母甚至以死相逼。

(5)以占有為目的的愛

孩子是父母和家庭的希望,更是生命的延續,但是延續並不代表取代。有些父母將孩子視作自己的一切,認為這便是愛。我們都說,孩子應該獨立一些,這話反過來說也成立,父母也應該獨立一些。但有些父母就是為孩子而活著的,孩子好就是自己好,萬一孩子有點什麼事,那就等於要了他們的命。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的肺腑之言:我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隻要他好,我怎麼樣都無所謂,要是他有個閃失,我也不用活了。

這種心態下的愛經常表現為:孩子受了一點小傷,父母表現得驚天動地;孩子有個傷風感冒,父母著急得幹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致來;孩子和父母吵架不願意理父母了,父母覺得天都塌下來了。父母關心孩子是骨肉天性,但是任何事做過了頭,就成了病態。對他們而言,孩子就是一切,自己的父母、配偶都沒有孩子重要。孩子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更是生活的全部。他們沒有自己的追求,也沒有自己的愛好,完全以孩子為中心,過度依賴、需要孩子。在他們的世界裏,孩子不但要承擔孩子的角色,還要承擔其他角色,需要照顧父母的情緒、支撐父母的精神世界。

一般來說,被周密照顧長大的孩子無法獨立,自理能力極差,而其父母雖然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和其他人無異,但是精神世界卻完全依賴孩子。這樣的關係已經遠遠背離了愛的初衷。因為愛的一個條件是彼此獨立,給對方自由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