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容有失:高血壓患者的護理與急救
走出治療誤區,離生命健康近一點
在我國,高血壓患者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人,隨著高血壓患者人數的不斷飆升,多數患者都會到醫院看病後開些藥物回家治療。雖然這種方法非常簡單,但是實際生活中,很多患者並不知道用藥過後如何觀察病情,在沒有醫生的陪同下不知道何時增藥何時減藥、停藥,進而出現治療誤區。
下麵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高血壓患者家庭用藥的誤區。
一、病情嚴重時才用藥
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需要堅持服藥才能控製病情,但是高血壓患者通常為中老年人,記憶力不是很好,可以采取服藥、生活起居之法控製病情,如早睡早起、將藥物放到醒目之處,或用較大字體的標簽標識服藥劑量和服藥時間。家人應當學會測量血壓之法,掌握用藥常識,這樣就能夠提醒患者按時按量服藥。
二、不良生活習慣影響病情
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都可能會給疾病的治療帶來負麵影響,高血壓患者應當提高重視,比如打麻將、打牌、扭秧歌等活動雖然對高血壓病情的控製有利,但是一定要控製好時間量。同時限製食鹽攝入,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將食鹽的攝入量控製在6克左右。多飲酒容易導致高血壓,因此應當控製飲酒量、飲酒次數。
三、以一次檢查結果確定病情輕重
應當堅
持醫生檢查、家庭自我檢測,可根據病情變化及時采用適當的治療措施。采用靜坐、平臥的姿勢測量血壓,如果血壓不低於140\/90毫米汞柱,可認為是血壓上升,應當重複測定一次,隨後兩天之內不同時間可再次測定兩次,這樣就能證明血壓上升的確持續存在。通常情況下,老年高血壓患者應當每月到醫院查一次血壓,同時將1個月內的病情如實告訴醫生,以調整治療方案。血壓波動太大的老年患者自行治療時應當注意早晨血壓急劇上升狀況,還要根據季節、氣候、情緒、體力的強弱變化對血壓的影響製訂治療方案。降壓治療過程中應當防止血壓下降,還應警惕體位性低血壓,尤其是臥位起床或突然起身的時候應當加強血壓監測。
四、認為得了高血壓就不能運動
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掌握運動量,這樣就能夠達到配合治療之目的。有些患者認為自己患上了高血壓就不能再運動了,豈不知,運動不足恰恰為高血壓疾病的誘因,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狀況掌握適合自己的運動,通常以步行、遊泳為宜,運動的強度因人而異,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進行運動負荷實驗。運動時間通常掌握在1小時左右,每個星期最少運動3次,堅持運動10個星期就能夠達到降壓之功。但是要注意,運動一定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因為
一旦運動終止超過1個月的時間,血壓便會恢複至原水平。
那麼高血壓患者的自行控製血壓的原則有哪些?下麵就來詳細介紹一下:
一、綜合治療法
高血壓患者的病因複雜,所以,除了要通過藥物治療,還應考慮綜合治療法,包括良好的生活方式、控製危險因素等。除了要采取適宜的藥物,還應當注意勞逸結合,戒煙限酒,低鹽飲食,參加適宜的文體活動。尤其不能出現情緒波動,以保險證充足睡眠。肥胖的患者應當注意減肥。
二、調整用藥時間
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清晨醒來之後血壓的變動較大,甚至可以在幾分鍾之內上升15~40毫米汞柱,到了中午,血壓會下降。這種血壓變化規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出現腦出血,在夜間出現腦缺血。傳統的服藥方法為一日三次服藥法,如果不考慮患者血壓變化規律,一味地降低血壓,很容易導致清晨血壓控製不當,下午、夜間血壓偏低。服藥方法為每天清晨醒來後服一次藥,能夠有效預防清晨醒後血壓出現劇烈變化,還能夠讓血壓維持在平穩狀態,效果較好。
三、服降壓藥應當堅持不懈
很多高血壓患者血壓一降就會立刻停藥,而這種做法為高血壓患者治療之大忌。患者在服用降壓藥治療一段時間之後,血壓會降到正常水平,此時如果停藥,血壓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上升,再
次服用降壓藥,不但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還可能會由於血壓大幅度波動,進而引發心、腦、腎出現嚴重並發症,如腦卒中。正確的服用方法為服藥之後血壓下降,繼續維持服藥量;或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量,但不宜斷然停藥。
四、避免迅速降血壓至正常
很多患者希望血壓能夠迅速降低,一味地要求血壓降至正常水平。實際上,血壓降得快對身體健康和病情的控製均不利,因為人一上了年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血壓偏高反而利於心、腦、腎等髒器之血液供應。此外,血壓降得過快或過低,很容易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甚至會誘發腦血栓。
五、定期測血壓
自覺症狀之輕重和血壓高低程度不一定能成正比,臨床上,很多患者血壓偏高,但卻並未有任何自覺症狀,隻是體檢的時候偶然發現高血壓症狀;反之,有些患者僅僅出現輕度血壓升高,自覺症狀卻非常明顯。因為每個人對高血壓的耐受性不同,再加上器官損害程度同血壓高低不一定完全平行。所以,憑借自覺反應估測血壓狀況是不行的,容易貽誤病情。最好自己買個血壓計,定期檢測血壓,進而掌握血壓波動規律,及時控製病情。
目前對老年高血壓的錯誤認識
很多人對老年高血壓存在著錯誤認識,而正是因為這些錯誤認識,使得老年高血壓患者錯過病情的最
佳控製時間。
1.“老年人高血壓無需治療,因為其預後比年輕人要好”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研究表明,65~74歲年齡組心血管並發症死亡率比血壓在149~160\/90~95毫米汞柱的人高43倍,血壓值不低於160\/90mmHg的人比血壓正常的人高出8倍,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和舒張期高血壓的危險性幾乎一樣。
2.“老年人血壓高於年輕人很正常”通常情況下,老年人的血壓的確會比年輕人高些,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計算公式:正常收縮壓=100+年齡的計算公式。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所有人下決斷。對於終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身材瘦弱者、低鹽高鉀飲食者的血壓並不會隨年齡增長而血壓上升。所以,凡是收縮壓不低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不低於90毫米汞柱的人都是血壓異常者。
3.“老年高血壓通常無需治療,治療後血壓下降反而會使得重要髒器灌注不足而受損”這種看法並不是完全不正確,長期高血壓突然多度降壓,的確會增加死亡率,這主要與腦血流下降相關聯。但是,如果掌握得當,懂得逐步降壓的道理,不但能夠逐步恢複腦血流調節機製,還能夠緩解心肌耗氧、心絞痛。
4.“降低老年人血壓能夠減少心血管並發症發生危險並沒有得到證實”這種說法也並不完全正
確。降低老年人收縮期血壓,不會增加心血管並發症發生危險,但是舒張期血壓卻並非如此。美國一項調查顯示:2 376例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60~69歲)的老年人通過治療之後,死亡率和卒中發生率都比對照組下降了很多。
5.“利尿劑不應作老年人高血壓患者治療的首選藥物”這個觀點符合處在舒張期的高血壓老年患者,但是對於收縮期高血壓老年患者來說卻是不正確的。因為收縮期高血壓老年患者使用降壓藥不會降低血容量和心輸出量,它能夠通過減少總血管阻力降壓。
6.“老年人對降壓藥物的耐受性沒有年輕人好”這種說法非常片麵。美國的一個觀察報告顯示:各年齡組高血壓患者中,因副作用停藥的人以60~69歲組最低,為24.8%,50~59歲組為38%,40~49歲組為36.8%,30~39歲組為34%。
7.“老年人不像年輕人那樣可堅持服藥”實際上,這種說法與出現精神障礙、健忘的老年人相符,實踐證明,多數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心程度比年輕人高很多。調查結果顯示,60~69歲組80%的人能堅持服藥,50~59歲組、30~49歲組堅持服藥的人為75%。
高血壓患者要做好精神護理
高血壓的治療時間很長,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都要接受終生
治療的命運。所以,高血壓疾病會給患者帶來各種心理負擔也就很難避免了。那麼高血壓患者都容易出現哪些精神方麵的問題呢?這些問題又應當如何解決呢?
一、心理負擔加重
有些高血壓患者得知血壓異常上升之後,思想負擔會變得沉重,情緒也會非常不穩定,一天到晚抑鬱寡歡,結果使得血壓更高,病情變得更嚴重。有的患者出現極度消極沮喪,喪失信心,認為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不願意按時服藥,也不接受食療和運動療法,任由病情的惡化。
還有些患者急於降壓,因為一時的降壓效果不佳而不相信醫生,變得焦慮、多疑。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未有能夠根治高血壓的方法,隻能依靠長期服藥控製病情,但是患者如果能夠調節好自己的心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經常鼓勵、安慰自己,接受家人的鼓舞,那麼高血壓病情完全能夠被控製,並發症的發生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二、保持心境平和
高血壓患者應當保持心境的平和和情緒的穩定。因為人在焦慮、憂愁、悲傷、驚慌、恐懼、嫉妒等情況下會出現心慌、氣急、血壓上升,甚至腦血管痙攣或破裂、腦卒中而致病。高血壓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因此,平時我們身體各處發生的變化都有可能會對病情產生影響。因此,平和的心態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遇到
不開心的事情,見到不想見的人,應當盡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想些開心的事情,避免正麵衝突。千萬不能生悶氣,也不要大發雷霆。平時可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公益活動,俗話說得好:“笑口常開,百病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