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蒂拉

如果說最中餅與羊羹是和果子的雙璧,能與之匹敵的洋果子雙璧,就是泡芙與卡斯蒂拉#pageNote#0。和果子和洋果子都隻需要最基本的原料,味道上難以蒙混過關。話說回來,最中餅與泡芙還有一點相似:都是在外皮內填入靈魂般的餡料或奶油。羊羹和卡斯蒂拉雖然沒有相似點,但在味道作不了假這方麵倒是相同。我不愛吃羊羹,卻很喜歡泡芙與卡斯蒂拉。

不過,卡斯蒂拉真的是洋果子嗎?

唔……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我不將它讀作“蛋糕”,而是讀作“卡斯蒂拉”。據說它是由葡萄牙人從西班牙王國的卡斯蒂利亞帶到日本的。因為是卡斯蒂利亞的點心,所以叫“卡斯蒂拉”。

當時,從葡萄牙傳入日本的東西應該很多,但最後在日本紮根的點心隻有卡斯蒂拉與鬆餅。二者也有共同點,即原料隻用了小麥粉、雞蛋和砂糖,也就是說,不使用西式小甜餅或烤製點心常用的油脂。這太奇妙了。

彼時的日本禁止食肉,沒有黃油也正常。中國的烤製點心雖不使用乳製品,卻會加入動物油脂;衝繩的曲奇餅、金楚糕的原料裏也包含動物油脂。如果沒有動物油脂,可用植物油脂坯替。總之,製作餅幹時加入油脂是常識,海綿蛋糕坯裏要加入足夠的油脂,才能做出口感綿密又美味的戚風蛋糕。既然如此,為何會出現剛才說的情況?

卡斯蒂拉

看似簡單,製作卻很費功夫。外行最好不要挑戰。先打發蛋液,使之充分起泡,然後加入小麥粉、砂糖,攪拌後倒入模型烘烤。如果起泡不充分,鬆散的蛋液就會下沉。如今有了電動打泡器,很容易就能打發,但過去估計隻能用大號茶筅拚命攪拌。想想都覺得肩膀酸痛。

洋果子裏,隻有卡斯蒂拉會被放入桐箱#pageNote#1保存。在我小時候,卡斯蒂拉是生病時才能吃到的滋補品,也是探病時作為禮物的高級食品。

知道我喜歡吃卡斯蒂拉的人總是以此相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滯留歐洲期間,有人在我生日當天用航空郵件寄來的那個卡斯蒂拉。裝在桐箱裏的卡斯蒂拉看著非常高級,想來運費也很昂貴。

當時我想的是,歐洲人應該理解不了它的珍貴之處吧。如果給他們品嚐,大概隻會聽到一句:“這是什麼?裝飾也沒有,隻是個海綿蛋糕?”我不願聽這些,所以決定不給他們吃。於是,我把卡斯蒂拉分給了當地少數幾位日本友人,贈送的同時不忘鄭重解釋一句:“這個啊……”

果然,卡斯蒂拉應該算和果子。

在葡萄牙旅行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搭便車的窮遊青年。他自稱是大學生,而且對葡萄牙曆史知之甚詳。我告訴他,在16世紀,我們的國家之間交往很頻繁。證據就是,日語裏有許多詞來源於他們國家的語言,比如“先鬥”(

ponto)、“很多”(tanto)、“襦袢”(gibão)……京都的“先鬥町”之名,源於那裏架設的大量“橋梁”#pageNote#2;形容“很多”的“たんと”,也源於葡萄牙語的“tanto”;此外,“襦袢”#pageNote#3源於葡萄牙語的“gibão”,據說是裙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