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味道
被問到“母親的味道”時,我腦中立即浮現出烤蘋果。
烤蘋果這種東西,糕點屋不會賣,一般的餐館也沒有,是種隻能在家製作、獨屬家庭的味道。
每年一到紅玉#pageNote#0上市的季節,我就會跟在母親身邊,學著她掏空蘋果芯,在裏麵裝滿砂糖,以黃油封頂,挨個兒擺在烤盤上。在火上烤一會兒,黃油就會融化,蘋果連皮帶肉被烤熟,香氣便飄滿整間屋子。那個時代還沒有錫箔紙這麼方便的東西。果蜜淌在烤盤上是淡淡的粉色,鏟起它放入口中舔舐,是小孩子才有的特權。剛烤好的蘋果很好吃,冷卻之後也很好吃。切開後,果皮變得異常柔軟,入口即化,我總是期待能吃到它。
烤蘋果的味道獨一無二。除了母親做的,我再也沒在別的地方嚐過,所以深信它就是“母親的味道”。
直到現在,每年紅玉上市,我就會突發奇想地做一次烤蘋果。萬一不小心錯過了紅玉的季節,就會感到若有所失。做烤蘋果,也成了一種追悼亡母的儀式。
小時候,我家裏有烤箱。是能直接放在瓦斯爐上點火使用的舊式烤箱,生產於昭和30年代#pageNote#1,在當時肯定很少見。
家裏還有烤爐鍋。厚重的鐵鍋中央開了個甜甜圈似的小洞,將蛋糕液倒入其中,放在炭爐上烘烤就行。烤上一會兒就香氣四溢,甜甜圈形狀的海綿蛋糕坯就此完成。接著熬製無鹽黃
油,加入食用紅色素後做裱花裝飾。最後撒上銀色的珠子或七彩碎片。每年聖誕節,我家都會烤一個這樣的蛋糕。裱花袋裏殘留的黃油香醇濃厚又甜膩,將之擠出後含入口中,也是孩子才有的特權。
從事食品營銷工作的岩村暢子女士,針對日本人的飲食生活寫過三本調查作品:《變化的家庭 變化的餐桌——被真相破壞的營銷常識》(勁草書房,2003年)、《“現代家庭”的誕生——幻想係家庭論之死》(勁草書房,2005年)、《普通的家庭最為可怕——徹底調查!滅絕的日本餐桌》(新潮社,2007年)。我讀完非常驚愕,因為書裏說我們這代人記憶中“母親的味道”,其實與傳統飲食毫不相幹。
在岩村暢子女士出版第一本著作之後,我一直關注著她的新作。她身為ADK廣告公司的研究員,在無人授意的情況下,自行開發了“食DRIVE®”的研究課題。能想到著眼於餐桌這一日常細節,真的很厲害。她對調查對象的餐桌進行了徹底的記錄,為了證明可信度,還拍攝了照片。
其調查對象橫跨三代人。分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生的新型#pageNote#2主婦(四十多歲)、團塊次世代#pageNote#3(三十多歲)的主婦,以及養育了新型主婦一代的父母輩(六十多歲)的主婦。與其稱這三代主婦為戰中派#pageNote#4,不如說她們是成長於戰後
、擁有疏散與饑荒體驗的一代人。這三部作品的副標題裏包含“破壞”“滅絕”“幻想”三個詞,分別對應了以上三個世代。書中有個觀點:日本的家庭飲食在新型一代遭到“破壞”,並於團塊次時代“滅絕”。這種變化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因為本該繼承飲食文化的父母一代塑造的家庭形象,充其量隻是種“幻想”。
根據她的調查結果,現代日本的家庭餐桌有如下特征。
“分別用餐”發展到最後,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次數連一周兩次都達不到。一起吃飯時,也並不吃同樣的食物。不是在外就餐,也不是在家就餐,而是一種居中就餐#pageNote#5,餐桌上擺著各類外帶小菜和熟食,有時還加上罐頭或在便利店買的便當。就算有人挑食,其他家庭成員也不管,大家隻挑自己喜歡的東西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如果桌上沒有自己想吃的,就自己煮泡麵。這種家庭裏不存在餐桌禮儀,也沒人教孩子怎麼拿筷子。
隻挑自己喜歡的東西,想吃多少都行,這是自助餐(viking)的形式。如果問一個帶孩子的母親:“您家孩子的飲食是否達到了營養均衡?”對方的回答非常曖昧:“誰知道呢,應該達到了吧。”在奉行自助餐的家庭裏,家長不會管孩子吃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