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京都念大學的時候,才知道有個團體對這類變化很感興趣。那就是“現風研”,全稱“現代風俗研究會”。創會之初的成員,有很多成了後來的知名學者,像桑原武夫先生、鶴見俊輔先生、多田道太郎先生,等等。
我之所以研究社
會學,是因為對有生命的對象擁有無止境的好奇心。當時,社會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我自認對世界一無所知,以為社會學能滿足我對一切事物的關心。
實際入學後,我卻非常失望。因為大學課程都是照本宣科(大教室的公共課),社會學課本裏描述的“社會與個人”,好像也根本不包括我這個女人。因為找不到歸屬感,我四處徘徊,此時收留我的就是“現風研”。
“現風研”的管理者之一,是法然院的前任住持,橋本峰雄先生。因此,“現風研”的集合地點總是在法然院的廂房。屋裏除了學者、本科生、研究生,還有設計師、市場營銷員、美容師、編輯,等等,大家無論出身與年齡,擠在一起熱烈討論,彼此間沒有隔閡。
如今想來,桑原武夫先生、鶴見俊輔先生都是把本專業的法國文學或哲學當作門麵,背地裏享受著“現風研”的快樂吧。所以他們縱使忙碌,也會偶爾出席我們的研討會。
在這裏,誕生了熊穀真菜女士的《章魚小丸子》(Libro port,1993年)、永井良和先生的《社交舞與日本人》(晶文社,1991年)等諸多作品。大阪最具代表性的章魚小丸子誕生於何時何地,又是如何出現並普及的?情侶般抱在一起的社交舞,為何能在戰前男女不同席的日本人之間流行,並催生出一係列舞廳,
之後又走向了衰亡?最近,社交舞為何又在老年人之間再次流行?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試著提問,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謎團。不拒絕無聊的提問,而是緊咬不放,持續探索,就能觸及意想不到的深刻答案。就算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答案,也能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不也很好嗎?做研究,其實就是一種死前的消遣,是一種隻圖自己痛快的惡行……聚集在這裏的人都深諳此道,一同享受著研究的樂趣。關西人的放浪形骸,也是一種善於發現樂趣的精神。
最近,源自國外的“文研”,即文化研究(culture study)相當流行,看到“韓流電視劇的接受研究”“搖滾音樂的文化社會學”等題目,我不禁感歎:什麼呀,這不是關西研究者早在半世紀前就做過的東西嗎?
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立誌研究社會學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裏,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靈敏,第三和第四不知道,第五才是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