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
小王子喜歡看落日。
他住在B612小行星上。因為行星很小,太陽很快就下山了。如果想再看一次落日,隻要挪動椅子換個方向就行。
有一天,小王子就這樣連續看了四十四場落日。
他是如此悲傷。
為什麼人在悲傷時,總會想要看落日呢?
日沒、斜陽、餘暉……表達落日的詞都帶了絲感傷。
住在能看見落日的地方,是我的夢想。
如果可以,比起山上,我更想住在海邊。如果每天都能目送落日沉入海平線該有多好。等我老了,退休了,就在朝西的海邊買一塊地,造一所小房子住,這樣每天都能看到壯觀的落日,心裏該有多滿足啊……
有部電影叫作《八月的鯨魚》(The Whale of August,1987年)。當時已經七十多歲的女演員貝蒂·戴維斯(Betty Davis)與九十多歲的麗蓮·吉許(Lillian Gish)在片中飾演一對關係不太好的姐妹。美國的緬因州擁有許多戶外風景名勝,知識分子都愛在這裏養老,但鯨魚再也不遊近海岸。這裏的海岸上住著一對老姐妹,姐姐上了年紀依舊任性,妹妹一直照顧她的飲食起居。一天,從俄羅斯流亡而來的貴族出現在她們眼前,身份可疑的老紳士與兩姐妹之間產生了諸多牽連……影片內容大致如此。八月的某一天,兩姐妹發出少女般的歡笑
,說:“有鯨魚!今年也有鯨魚遊過來!”這一幕也是兩人和解的高潮。片名就出自於此。
看過這部電影後,我與要好的單身朋友有了新暗號:“等上了年紀,我們也像《八月的鯨魚》裏那樣生活吧。”但誰來照顧誰呢?我們一直沒討論過這個問題。
荒涼的岩石海岸。冰冷的北方之海。鯨魚出現的大洋。一望無垠的海平線。這種環境可謂理想的環境,唯一的缺點就是看不到日落。緬因州麵朝東海岸,隻能看到日出。但對起床晚的我而言,能看到日出沒什麼可高興的。因為我起床的時候,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
此外,日出和日落還有決定性的區別。就算隻是倒放影像,也能看出二者的差異。日出時的太陽總是果斷、明快地照亮東方的天空,轉眼就驅散了黑暗,缺少日落時那種搖曳的風情。
住在京都那陣,我的家在公寓頂層,每天都能看到落日沒於西山背後。西曬的房間很熱,但我還是選了有窗戶朝西的房間,每到日落時分,就停下手裏的工作靜靜地眺望。不過,落入山後的夕陽與落入海平線或地平線的夕陽不同,太陽實際還在很高的位置……想到這裏,我就又恨又急,如果我是小王子,就能爬上階梯,走到屋頂,再看一次落日……
我見過最壯觀的海平線日落,是在印度的孟買。從朋友住的高層公寓陽台向外望去,燃燒晃
動的日輪把天際染成金色,徐徐落向印度洋。當它沉入海裏那一刻,我幾乎懷疑海水會猛然沸騰。後來,我也在巴黎和西班牙以西的海岸看過類似的海平線日落,但沒有一次能比得上孟買那天傍晚日落的壯觀。不過,當視線離開壯麗的夕陽,從有錢人居住的高層公寓陽台落向地麵時,會看見腿部殘疾的乞丐坐在推車上乞討。或許正是這種鮮明的對比,才給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我見過最理想的日落,是在加拿大的溫哥華。當地有很多碼頭區,緯度也高,太陽下山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喜歡在麵朝大海的地方吹著涼爽的海風,單手拿聽罐裝啤酒,悠閑地等待日落。等待的時間如此幸福,幾乎讓我感歎,除了當下所有,我什麼都不需要了……
溫哥華北部有片郊外住宅區,叫西溫哥華。從下城區開車過去需要四十多分鍾。因為二者之間隻有一座橋相連,在下城區上班的人每天都要經曆痛苦的早晚高峰。而作為彌補,他們擁有廣闊無垠的自然景觀和溫哥華文化人都向往的居住環境。在西溫哥華臨海的斜坡上,有某位陶藝家的房子。斜坡很陡,仿佛要就此衝入海中,坡上零散分布的房屋視野都很好,彼此間不會造成幹擾。每家每戶都能看到海景,也絕對能見到沉入海裏的落日。傍晚時分,天色尚明,我和朋友在一家臨海的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