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身為“現實世界的敗將”的挫敗感,以及與之完全相反的強烈氣魄撲麵而來。自從讀到這一句,百合花在我眼中便成了昂然走

向斷頭台的貴婦。

初夏來臨時,我會想起西東三鬼#pageNote#4的俳句。

人到中年,好似夜裏遠眺,成熟的桃。

其中的苦澀與曲折、爛熟與斷念,正適合俳句這種詩歌類型。話雖如此,這種嬌豔欲滴的情色感又是怎麼回事。玫瑰、百合與桃屬於初夏的風物,無不飽含對生命的傾倒。

每當我發表與老年人相關的演講時,有些問題一定會被問到。比如,有人提出,在照顧因重病而臥床不起,或患有重度癡呆症的老人時,“不惜做到這種地步也要活下去嗎”……說出“不惜做到這種地步”的不是老年人自己,而是照顧他們的人。哪怕這些人是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等到自己將來也變成那樣,又會作何感想呢。

無論身體變得多麼行動不便,也能感覺到日照與時令的變化。晚上睡覺前會祈禱,希望自己明天也能醒來;早上睜開眼,會因太陽升起而喜悅,到了傍晚會慶幸又度過了一天,為此而安心……就這樣日複一日,希望自己活得再久一點。其中又有人給自己樹立微小的目標,比如“活到下次櫻花綻放”“活到螢火蟲的季節”,這不是很好嗎?文章開頭的那句“活下去”,就飽含了類似的願望。況且五月的風,絕對值得讓人活著感受。

有一種時令之花總是與死亡一同被吟詠。那就是櫻花。西行法師#pageNote#5的名句“唯願身死春櫻下,在那如月#pageNote#6的滿月時

分”,如今讀來通俗易懂,句中深切的願望也可理解成:“至少要活著看到今年的櫻花……”

以前每到櫻花的季節,我總是忙得團團轉,來不及賞花,花就謝了,隻好感歎此刻心情恰如“今春又將逝”#pageNote#7所吟詠的那般。五十歲以後,我漸漸開始重視每年的賞花,即使再忙也要抽時間去一次。好在山裏的房子海拔較高,就算錯過了平地上的櫻花,隻要不斷往山上走,就能再賞一個月左右。等我以後有了空閑,就隨櫻花前線#pageNote#8一起北上賞花,直到厭倦。

《古今集》#pageNote#9裏有一首和歌,據說是在原業平#pageNote#10所作。

月非舊時月,春非舊時春,一成不變者,獨剩我一人。

春天過去還會再來,可你已不在……這首歌表達了作者被逝者獨留人間的痛恨與感歎。若把這感歎反過來理解,也是一首以漫天花雨送別逝者的佳句,很適合眼下的超高齡社會。

在黑田杏子女士筆下,連老年癡呆都很美。有一句大概會成為我的心頭愛。

世人皆會,忘卻世人,櫻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