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

大概沒有哪個女人不去美容院#pageNote#0吧。

十多歲的時候,我常去的地方從理發店變成美容院,心底生出一股長大成人的自豪。美容院不會幫顧客刮臉,依稀記得我當時還頗為擔憂,總是長胎毛的自己往後該怎麼辦。

雖不至於說“頭發是女人的命”,但它確實是修飾臉型的畫框,是離腦袋最近的身體部分,也是表達情緒的對象——會被喜歡的人愛撫,懊悔時會想去抓撓。為我打理這些頭發的,就是美容師。

仔細想想,這真是個奇妙的職業。

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臉和頭發,修飾麵容、打理頭發,隻是為了他人的觀感。請專業人士幫忙化妝的人不多,唯有頭發,不交給專業人士就難以下手。

況且美容院的人會為了客人的外貌費盡心力,後者從中獲得的快樂自不必說。重要的是,它無關相貌。因為相貌無法輕易改變,發型卻可以。

我知道有人一直是讓家人幫忙剪頭發,也有人長期給家裏人剪頭發,這不隻是出於節約的目的,也是一種愛的表達。但美容師與家人的區別在於,他們是徹頭徹尾的陌生人,卻會為了你的發型或喜或憂。如果你對家人抱怨劉海多剪了一毫米,對方會斥責“明明幫你剪了頭發,居然還抱怨”。如果換作美容師,對方就會耐心地解釋:“是的,您還滿意嗎?因為我覺得這個長度更適合您,您看呢?”即使對方心

中百般吐槽,心想“沒人關心你的劉海長短,隻有你自己在意”,麵上卻做得滴水不漏。

美容是把身體重要的部分交到對方手裏,讓對方分擔你的煩惱。這與就醫不同,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奢侈的服務。頭發是畫框,臉是其中的畫作,美容師不會觸及畫框裏的內容;雖然會與你仔細討論發型,卻不會侵入頭發覆蓋的腦內世界。有時候發現客人頭上有斑禿,美容師還要兼職心理谘詢的工作。

類似美容師的,還有一種叫作美體師(esthéti)的職業。據說這些人隻負責護理客人的皮膚,不會談論相貌與體形,這點與美容師一致。雖然臉和身體難以改變,肌膚卻是經過護理就能有所改善的。於是會有人言辭逼迫:“你怎麼連這點努力都不願意?”所以比起誇讚別人的相貌與體形,誇讚“你皮膚真好,一定精心護理過吧”更容易。

在我看來,美容師、美體師,再加上美甲師、按摩師,這類職業可以統稱為“梳洗產業”(grooming)。給客人輕撫、按摩、慰藉、照顧,分享客人瑣碎的情緒與苦樂,為之歡喜與憂愁。即使客人意外吐露煩惱,他們也會盡量不探究對方的隱私,不深入對方的內心。客人自然也心裏有數,做出傾訴的模樣,實際少不了炫耀。因為梳洗產業是角色扮演的舞台,為家計煩惱的妻

子此刻搖身一變成了“太太”,鍾點工的女兒也成了“小姐”。同一街區的美容師大都了解熟客的家庭狀況,都市裏的美容師卻對此一無所知,客人即使是傾訴家庭煩惱,也能按自己想象中的劇本進行。因為想沉浸在幻想裏的,是客人自己。

奇怪的是,從事美容行業的人以男性居多。明明這一行的女性客戶占絕大多數,男性美容師卻好像在業內占據了特殊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美體師裏沒有男性。“會直接碰到客人的身體”這個理由說不通,因為按摩師裏也有男性。

擁有固定男美容師的女客戶,好像都容易迷上對方。如果自己想預約的男美容師檔期被其他客人約滿,或正在休假,她們就會心生不滿。一些人還會追隨跳槽的男美容師換到很遠的店鋪。我沒去過牛郎俱樂部,所以不太清楚,但感覺這很像客人與偏愛的牛郎之間的關係。我也曾追隨跳槽的男美容師到另一家店,很明白這種心情。比起牛郎俱樂部,美容店的開銷便宜得多,即使沉迷其中,也不會投入過多金錢,相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