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年歲漸長

青春

之前稀裏糊塗地答應編輯以“青春”為主題寫一篇文章,現在真心後悔了。

“我曾有過二十歲。所以不會讓任何人說,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紀。”

寫下這句話的,是保羅·尼讚#pageNote#0。

如他所言,二十歲是個糟糕的年紀。幼稚、無知、傲慢,缺乏經驗和自信,不清楚自己是誰,也對社會與他人一無所知。我在那個年齡段時,從不覺得二十歲美好,如今看到二十歲的年輕人也是同樣的感覺。這個年紀的人隻會因困惑、不安而陷入混亂,被人戲弄,又戲弄別人。

“二十歲真好啊。真羨慕啊。”說出這種話的人是什麼心態,我不明白。

回頭想想,我的二十歲沒什麼美好的經曆。盡是些叫人咬牙切齒的後悔、不願回想的羞恥和慚愧的記憶。

如果有人說能讓我重返二十歲,我隻想說謝謝並拒絕。那種日子,過一次就夠了。

其實處在那個年齡段時,我已經意識到,自己進入了一段不上不下的時期。剛滿二十歲時,我最先想的就是徑直穿過二十多歲,爭分奪秒地奔向三十歲。大概一開始就料到這個階段充滿了困惑。二十歲的時候無法想象未來十年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因為度過每一天都要拚盡全力,甚至連一年後會如何都不知道。雖然也跟男生戀愛,卻無法想象一年後仍在一起的樣子,更別提結婚、生子、就職等,根本無

暇顧及。

二十多歲的我,是擁有“大學院生”#pageNote#1之名的流浪者。換句話說,就是名號光鮮的失業人士。我並沒有學習熱情和上進心,隻是因為不想找工作而升入大學院,開始了延期償付的人生。院生們習慣把入學稱為“入院”,這是一種自虐式的諷刺,因為“入院生活的時間越長,要回歸社會也就越難”。彼時,大學鬥爭#pageNote#2已經完全解體,學生們仿佛走進一條漆黑的隧道,連模仿高倉健說句“世道昏黑,不辨左右”都已是不易。

我的情緒日益偏激,態度也越發狷介,這樣一來,當然會被周圍的人疏遠。修完五年的博士課程後,我成了真正的“失業博士”。

某天,我看著地方報紙的招聘欄愕然不已。整個篇幅裏有五分之四的工作招的都是男性。角落裏的“招聘女性”欄裏寫著:“招聘女性事務員。珠算三級以上,有簿記經驗者有優待。”“招聘女招待,有宿舍。”“招聘酒吧服務員。”等。比起具有相應社會經驗的同齡女性,我深刻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無才無能”,即使想找個“性別為女就能從事的工作”,也早已過了最佳年齡。

這時回頭細思,才初次意識到,我在那個名為“大學院”的地方,接受的是一種職業教育,將來也隻能在大學裏就職。我下定決心開始應聘大學教師的崗位,但因為跟指導教授關係不好,對方也不會

幫我打點關係,最後是徹底的連戰連敗。收到無數次通知,上麵都寫著“很抱歉,無法滿足您的期待”。

神奇的是,即使在那段時間,我也從未怨天尤人。每當收到落選通知,我就會想:社會並不需要我啊。與此同時,我也自大地認為,自己並不需要社會。有時會突然發現,跟我同樣無能的同齡男性都找到了工作。這讓我第一次產生疑問:難道隻是因為我是女人嗎?這讓我非常迷茫。那個年代,大學升學率還處於上升時期,教職人員的市場也在擴大,不像現在,高學曆的大學院生隻能打零工也成了普遍現象。